不謀而合!
左慈的這番話完全說到了吳良的心坎裡。
他心裡也是這麼想的,隻不過其中的某一部分細節吳良想的更深一些,甚至有些細節還有機會進行考證。
如果這一切果真皆是“鯀”定下的計劃。
那麼“鯀”除了接近“丹朱”得到了“屍解法”之外,一定暗中安排了兩件事:
第一件事便是籠絡“四嶽”。
雖然不知道“鯀”究竟用了什麼手段來籠絡“四嶽”,但“四嶽”定是受到了“鯀”的掣肘,否則“四嶽”完全沒有理由在“鯀”治水失敗並成為罪臣之後依舊一同推薦他的兒子大禹。
而若是大禹沒有受到舉薦繼續治水,那麼後續的計劃便全都無法實施,因此此事對於“鯀”來說定是重中之重;
第二件事則是聯姻“塗山氏”。
正是“塗山女嬌”出生的“塗山氏”,這其實有一件很值得深究的事情,因為據史書記載,大禹與“塗山女嬌”的婚姻那是入贅。
大禹為何要入贅“塗山女嬌”?
因為當時以“鯀”為首的有崇氏部落已經受到了毀滅性的鎮壓,大禹雖未必成了孤家寡人,但也早已沒有了“鯀”當年的地位與聲望。
而當時的“塗山氏”卻是東夷諸多部落中極少數沒有以舜帝為尊的強大部落。
這種情況下大禹要迎娶“塗山女嬌”,甚至可能無法給“塗山女嬌”提供豐衣足食的安穩生活,因此隻能選擇入贅。
但若是站在“塗山氏”的角度來看待這件事情的話。
麵對這樣一個門不當戶不對的窮小子,並且還是遭人唾棄的罪臣之後,“塗山氏”為何要選擇接受呢,難道就隻是因為“女大不中留”麼?
何況後來大禹擔任司空治水的時候,“塗山氏”還給了他不少的支持。
再加上甚至大禹繼位建立夏朝的時候,還特意在塗山舉行了著名的“塗山之會”,可謂給足了塗山氏麵子,令塗山氏風頭一時無兩。
在這件事中。
“塗山氏”遠見實在過人。
就好像他們一早就知道大禹擁有治水的能力,一早就知道大禹將會“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一般。
如果“塗山氏”身為狐族擁有未蔔先知的本事,這件事自然能夠解釋的通。
但如果沒有這樣的本事,卻甘願將整個部落的族運寄托在大禹這個罪臣之後的窮小子身上,這就很有問題了……
不過這個問題倒還有考證的機會。
回頭可以向甄宓打探一下,隻需了解過這段婚姻的始末,“塗山氏”的長輩在這段婚姻隻中起了什麼作用,便可以得出一個相對確切的結論……
……
除此之外。
吳良認為“丹朱”的這段自述式的記載可能還漏掉了最精彩的一部分。
史載堯帝將天子之位禪讓給舜帝之後,又過了多年方才去世,而在堯帝去世之後,“丹朱”曾短暫奪回了地位,逼的舜帝不得不避到了南河之南,也就是當年舜帝命禪位之後的堯帝前去養老的地方。
結果天下諸侯都去朝見舜帝,卻不理會丹朱;打官司的人也都告狀到舜帝那裡,民間編了許多歌謠頌揚舜帝,都不把丹朱放在眼裡,最終舜帝覺得人心所向,天意所歸,無法推卸,遂重新登上了天子之位。
這段史料便很值得推敲。
毫無疑問,這些事情一定是發生在這處地下秘境修建完成之後,算是後話。
即是說甲骨文獻上的丹朱自述雖極有可能是他的絕筆,但他卻並未在這時候便銷聲匿跡,之後還翻起了巨大的風浪,甚至到了差點趕走舜帝、改朝換代的地步。
結合甲骨文獻最後提到的“屍解法”,與石床邊上那具疑似丹朱的屍首。
便不得不叫人懷疑,丹朱是不是在施展了“屍解法”之後,利用自己那不吃不喝亦可以不死不滅的分身繼續做了一些驚天動地的大事,直到生機的盡頭。
可這間石室中又留下了“鯀”的木杖與另外一具屍首。
並且甄宓可以證實“鯀”的木杖亦是留下了“屍解法”的痕跡,並且還有一個同樣氣息的人曾鼎力協助大禹治水。
那麼吳良便亦有理由推測。
另外一具屍首可能便是“鯀”的屍首。
他可能並未在丹朱施展了“屍解法”之後便奪取此法,而是協助“丹朱”鬧騰了一番削弱了舜帝的勢力之後,直到“丹朱”大勢已去,才再次進去這處秘境奪去此法。
甚至有可能“鯀”原本的計劃其實並不包括“丹朱”失敗。
畢竟“鯀”很有可能早就知道被丹朱藏於此處的“屍解法”,因此在“丹朱”施展了“屍解法”之後,他隻需掌握“丹朱”的假托遺世之物便可令“丹朱”為自己所用。
可惜“丹朱”最終失敗了。
而舜帝也將此事遷怒到了“鯀”的身上,因此麵對其他三兇的時候隻是驅逐流放,獨獨對待“鯀”卻要殛死。
而“鯀”扶持“丹朱”上位計劃失敗。
於是隻得退而求其次,選擇假死來躲避災禍,又立刻來到這處秘境毀掉了“丹朱”的假托遺世之物,自己施展“屍解法”苟且偷生的同時,也將自己的野心寄托到了兒子大禹身上。
也是因為“鯀”損壞“丹朱”的假托遺世之物事出突然。
以至於“丹朱”的分身還未來得及返回這處秘境便魂飛魄散,因此自然也沒有機會去補充記錄後來的事情。
所以才漏掉了後來“丹朱”正式與舜帝爭奪帝位的精彩部分……
另外還有一件有趣的事。
大禹其實也並非是順順利利的接受了舜帝的禪讓,又或者說舜帝其實也不是心甘情願的將天子之位交給了大禹。
因為與舜帝繼位時的情況一樣。
大禹繼位之後不久,舜帝的兒子商均亦是不知用何手段重新奪回了帝位,而天下諸侯又是如同對待“丹朱”一般,棄之而擁護大禹,最終的勝利者又變成了大禹。
甚至到了大禹退位的時候。
也是同樣的劇本,帝位先是落入一個叫做“伯益”的人手中,而後大禹與塗山女嬌所生的兒子“啟”又發動政變奪去了帝位。
不過與“丹朱”和“商均”不同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