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簡:繁體
首頁 男頻 曆史軍事 興漢室

第二十一章 龍返其鄉

興漢室 潇騰 2469 2023-04-12 00:55

  “四蛇從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橋死于中野。”————————【詠蛇詩】

  出了一身大汗之後,皇帝終于回到闊别已久的未央宮,他暫時隔絕侍臣,留有時間在更衣後閣沐浴更衣,之後便在宣室西側的庑廊上命人擺好了席榻,乘着涼風吹幹微濕的頭發。

  在高廟宣讀的祭文無疑是皇帝對朝廷今後的大政方針定下了總基調,休養生息不等于無為而治,他還很年輕,他麾下還有好幾個梯隊的人才能夠為他做事,為什麼就不能努一努力,創造一個輝煌的成就呢?

  皇帝坐在廊下享受着難得安靜的獨處,但早已有人迫不及待的想見他了。

  “陛下,大長秋在外求見。”李堅跪得遠遠地,在庑廊的另一頭對皇帝拜服道。

  穆順此時正拿着一塊柔軟的絹布,跪在皇帝的身後,為期細細的擦拭着未曾梳起的頭發。見到穆順與皇帝如此親近,很難想象幾個時辰前皇帝才斥責過對方,李堅回想起穆順先前所說的話,不由得佩服的看了一眼。

  “是苗祀麼?”皇帝身子往後靠在憑幾上,這個庑廊的視角是前殿最好的,他坐在這裡能俯瞰一大片未央宮的建築,甚至能遠遠的望見城牆。夕陽斜照,沒有正午的那般酷烈,照在身上暖洋洋的,惬意極了:“他來做什麼?”

  “應是奉了宮中貴人之命。”穆順與苗祀很久以前便關系不佳,苗祀為人古闆、又守着一股士人的傲慢,穆順為了穩固自己的地位,經常設法不讓對方頻繁的接近皇帝:“陛下親征兩年,不但關中百姓,就連宮中貴人都很是想念。依奴婢看,此時天色不早,承明殿、尚書台大臣急于候見,不妨在夜裡去掖庭。”

  “你說的有理。”皇帝深感贊同,這一回來還有許多事做,本也隻是偷個空而已,他直直的看着遠處橙黃色的落日,輕聲說道:“不能一回來就将大臣放在一邊,先往掖庭去,傳出去不好……讓苗祀回去吧!就說我晚上去椒房殿。”

  “唯唯!”李堅答應了幾聲,最後很是佩服的掃了穆順一眼,便匆匆退下了。

  沒過多久,皇帝的頭發才擦了個半幹,李堅又回來了:“大長秋說,皇後及諸貴人許久不見聖顔,想知道陛下在外面過得好不好,特嚴令他,非得見一面陛下的氣色才走。”

  “真是胡鬧,陛下豈是能随意觀瞻的?”穆順故作不滿的說道:“這是誰的主意?”

  皇帝這時也慢慢轉過頭來,目光淡淡的看着李堅。

  李堅隻得硬着頭皮說道:“是、是皇後。”

  “呃。”穆順立時啞然,皇後不見得受皇帝多少寵愛,但她的強勢還是很讓穆順忌憚。

  “想也是她。”皇帝笑了,伸手從背後捏起一縷頭發在掌心中探着,聲音極輕微的說道:“她是怕我回來了見得第一個不是她。好端端一個皇後,姿态放這麼低做什麼。”接着他便将手中微幹的頭發放下,吩咐穆順可以梳頭束發了,又示意李堅将苗祀傳進來。

  穆順無奈,手頭上麻利的為皇帝梳着頭,在皇帝背後的臉色卻陰沉得仿佛要滴下水來,他看着頭發花白、卻精神矍铄的大長秋苗祀從外間引進,努力克制着心裡的敵意。

  “大長秋臣祀叩見陛下。”苗祀在庑廊的盡頭稽首行禮。

  皇帝略看了對方一眼,伸手招道:“到跟前來,不是要看我的氣色麼?走近點,看得清楚些。”

  “奴婢不敢。”苗祀口頭上道着罪,膝下卻往前移了幾步。

  “如何?是不是比以前黑了些?”皇帝仿佛沒有注意到穆順在他身後的臉色,兀自笑着問向苗祀。

  苗祀匆匆往皇帝臉上看了一眼,連忙伏低了身子,道:“陛下康健如初,奴婢也就安心了。”

  “皇後和兩位貴人都還好吧?”既然召苗祀來了,便不能光是讓他看氣色,皇帝自然要順便問些别的:“宮中可還和氣?”

  苗祀雖然是大長秋,主掌皇後宮中事務,但他由于是皇帝與萬年長公主指派,并不是董皇後的心腹,長期以來董皇後一直倚重的是娘家人長禦,許多事情不予與聞,等若架空。但這并不代表一點權力也沒有,他還擔負着眼線的職責,見皇帝發問,他便将自己默默觀察的動向盡皆相告。

  “善。”皇帝聽完苗祀的回答,簡單的回道,他忽又想起了什麼,吩咐道:“從河北來的甄姬,入宮後暫定為貴人,你與掖庭令自尋一處宮室,要好生安置。”

  甄姬是随着皇帝車駕一同入宮的,對于這個河北望族之女,苗祀在來的時候便早有耳聞,也奉人之命存了幾分打聽的心思。聽随行的人說,這個甄姬很得皇帝喜愛,是皇帝長途行軍中唯一一個親近的女眷,尤其是聽見皇帝說的是‘暫定’之後,更讓苗祀心裡感到十分訝異。

  皇帝想起了來時甄姬有些食欲不振、精神不佳,便說道:“今日天色不早,等明日安頓以後,你再給甄貴人傳太醫,一應飲食起居,不得有差。”

  這話更如平地一聲驚雷,震得苗祀又驚又喜,他頓失儀态的擡起頭看向皇帝,幾乎有些語無倫次,險些拾起了自己曾是士人的身份:“臣……奴婢遵旨!”

  皇帝頗有深意的看了他一眼,微微颔首,讓他退下了。

  穆順為皇帝束好發以後,再戴上一隻尋常冠冕,便以這樣的燕居打扮開始召見等候多時的重臣。

  先到的自然是司空趙溫、司徒黃琬、太尉董承、尚書令吳碩、侍中楊琦、荀攸這六位有資格在承明殿處理章奏的大臣。

  他們一半是外朝官,一半是内朝官,是皇帝有意将内外朝相提并重的舉措之後,又試圖建立二者之間聯系的嘗試。

  “諸公雖未有建沙場之功,卻有案牍之勞,着實辛苦了。”皇帝這時已移步至宣室,他特意命衆人免去了一次趨入行禮,以示恩寵:“時候不早,我等先叙功,再議事。”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