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曆二年六月初十,大唐王朝的新帝李适在簡樸且隆重的儀式中登基了,由于他尚不滿十三歲,無力執掌國政,便由他的祖父,前太子李亨為監國攝政王,封安西節度使李慶安為中書令右相,尊為尚父,再由右相李慶安、左相王珙、吏部尚書裴旻、戶部尚書張筠、刑部尚書李硯、禮部尚書楊國忠以及兵部尚書陳希烈等七人組成紫宸閣政事堂,凡軍國大事皆由七人共議共決,由監國簽署發旨。
在大典的最後,駕崩的先帝李豫賜廟号敬宗,五天後将正式下葬,沈皇後冊封為文惠皇太後,李适從登基之日起,啟用新年号為貞治。
登基儀式足足進行了兩個時辰,随着大典結束,天色已經大亮,衆朝臣都漸漸散去,開始了一天的朝務。
中書省位于宣政殿右側,是一座占地廣闊的巨大建築物,我們今天看到的古代建築物大多是明清時代建築,雕梁畫棟,精巧别緻,但唐朝的建築卻不同,一般是用大型鬥拱和梁柱一起支撐着整座建築,氣勢恢弘,給人一種寬宏博大之感。
李慶安在結束大典後便來到了中書省,盡管韋青平勸他不做右相,在幕後操控朝局,李慶安也深以為然,但凡事都有一個過程,在權力構架沒有穩定下來之前,李慶安不宜辭去右相之位。
邁步走上高高的白玉台階,李慶安走進了中書省的大門,和碎葉政事堂一樣,中書省也是以一條中軸線為中心,兩邊分布着各大機務要房,比如中書侍郎之房,中書舍人之房,文卷房等等,最裡面便是中書令的朝房,從旁邊一扇小門進去,便是大唐的最高權力決策機關政事堂了,政事堂又叫‘中書門下’,它不是一個開會的場所,它和後世的董事會一樣,設有機要秘書,并列吏房、機務房、兵房、戶房、刑禮房等五房于後,草拟軍國政務議題。
李慶安當年在李林甫執政時,曾多次來政事堂辦事,對這裡十分熟悉,但今天他卻是作為主人來到這裡。
中書省大堂裡十分安靜,今天是新皇登基的第一天,整個中書省内都十分忙碌。
“李相國,請随我來。”
中書侍郎房琯恭恭敬敬領着李慶安前行,一邊給他講解中書省的情況,“中書舍人一共六人,分别對應六部,他們可以就省内所讨論的軍國大政及報上的奏狀,發表自己的初步處理意見,并簽上自己的名字,謂之“五花判事”,交給中書令斟酌,最後聖上禦批後再交付中書舍人,然後根據聖上的意旨草成制敕,這個專門負責執筆草诏的舍人稱為‘知制诰’。”
房琯見李慶安聽得仔細,便笑道:“要不要把大家都叫出來,和相國見一見面?”
李慶安擺擺手笑道:“大家都很忙,見面就不必了,以後來日方長。”
說着,兩人走進了中書令的朝房,朝房可不是一間屋子,而是數十間房間的總稱,僅會議室就有五六間,還有圖書房、睡房以及主書和主事的辦公房等等。
朝方内有五名主書和五名主事,主書負責整理文書檔案,主事則負責聯絡傳話,朝房大廳四周都是小門,通往中書省各處,比如右面一扇紅色小門通往政事堂,相國直接從此前去開會,又比如左下角的一扇小門則通向中書舍人的辦公大廳,相國有任何疑問都可以去向中書舍人咨詢。
李慶安走進自己的房間,這是一間寬敞明亮的辦公室,四周牆壁刷得雪白,挂了幾幅名人字畫,靠窗正中放着一張低矮寬大的桌案,桌案後面鋪着軟墊,案上和旁邊書架上皆擺滿了各種奏折,足有兩三百本之多。
唐朝的相權極大,很多軍國大事都是由右相來裁決,因此右相的事務非常繁忙,楊國忠被罷免右相後,許多事情都暫由侍郎房琯代為處置,但一些重要的事情還得由新相國來處理,積累下來數量就可觀了。
房琯見李慶安望着奏折眼睛發直,便苦笑道:“右相雖然位高權重,但也着實辛勞,以前李林甫天不亮就來處理政務,一直到天黑方能回府,楊國忠雖然能力稍差,但他也不敢懈怠,終日忙碌不倦,非是他們不想休息,實在是朝務太過于繁重,事無巨細,皆要相國一一審閱。”
房琯的語氣中終于還是忍不住露出了一絲不屑,他知道李慶安是憑借軍事實力而奪得相國之位,李慶安不過是一介武夫,他真能主掌政務?或許他能打仗,可會打仗之人就能當相國嗎?”
李慶安慢慢坐了下來,他随手翻了翻奏折,便道:““等會兒政事堂要召開第一次會議,你先去準備一下吧!”
“是!下官這就去準備。”
李慶安将房琯打發走了,他望着這些堆積如小山般的奏折,不由頭腦中一陣陣發痛,平時的安西政務他從來都是扔給王昌齡去打理的,他隻對一些大事進行決斷,瑣碎的細小事務他從來都是不聞不問,他這才深刻理解韋青平給他的建議了,當右相國會占用他太多的時間和精力,他将無暇過問安西的軍政事務,最後他将逐漸失去安西。
李慶安大緻算了算,他按每天批閱一百本奏折來算,平均每本奏折寫一百個字,那他每天要寫一萬個字,還有閱讀思考的時間,難怪李林甫要從天不亮忙到深夜了。
李慶安無奈地歎了口氣,這兩天,他什麼事情都别想做了,這時,中書舍人窦華在門口道:“李相國,其他六位相國都已到了,請李相國過去。”
“我知道了。”
李慶安從桌上拿起三本奏折,這是今天政事堂要讨論的三件大事,一是先帝李豫的出殡時間及具體安排;二是河南道大旱,需要朝廷赈災的事情;三就是哥舒翰的奏折,請求朝廷對隴右撥付錢糧軍資,并準許隴右擴軍,以加強對吐蕃的防禦。
前兩件事情都很好解決,關鍵是第三項,假如自己同意,那麼李亨一派會同意嗎?
........
漢中,天空下起了小雨,這已經是五天内的第三場小雨了,道路變得十分泥濘,南鄭縣外的一條官道上遠遠傳來了一陣馬蹄聲,很快,隻見一隊騎兵飛馳而至,這隊騎兵約三百餘人,都非常有特色,個個身材嬌小,身着小号盔甲,蜀人雖然身材不如北方和西域人高大,但也不至于這樣嬌小,但如果細看,便會明白過來,這竟是一隊女兵。
女兵對于外向開放的大唐王朝并不是什麼稀奇事,早在唐初,平陽公主軍帳下便有一支女兵,但自從李慶安在安西率先創立女護兵後,同為安西出身的高仙芝也設立了女護兵,這支女護兵約一千人,由高仙芝之女高霧率領,同時,高霧的手下還有一千名運輸軍資器械的男兵,高霧本人也因在與南诏及吐蕃作戰中立功而被封為中郎将。
這支三百人的女兵便是高霧率領的女護兵了,她們是從成都趕來,和劍南軍主力會合。
為首的女将軍正是高霧,她原本跟父親去了關中,但因為蜀王也來到關中,高仙芝便命女兒回了成都,避開蜀王李璬,但不久前她接過父親的軍令,說劍南軍即将和關中軍作戰,命她率一個營的女護兵前來支援,高霧不敢怠慢軍令,立刻率領三百女護兵趕來。
離南鄭縣已經不到二十裡了,前方是一片濃密的樹林,官道從樹林中穿過,道路變得狹窄起來,高霧一聲命令,衆女兵們放慢了馬速。
女兵隊進入了樹林,頭頂上的樹蔭遮擋住了小雨,女兵們身上都淋濕了,她們紛紛摘下頭盔,從馬袋中取出幹帕子擦拭臉上和頭發上的水珠,高霧也取了一塊帕子擦拭臉龐,卻有些警惕地向四周觀望,這片樹林中光線幽暗,顯得有些陰森,憑她多年的軍旅生涯,她直覺這片樹林裡似乎隐藏着一種殺氣。
“姐妹們,快走!離開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