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面臨楚國連番侵伐,民生凋敝,武備不足,朝堂上也出現了兩種不同的聲音。
大夫孔叔的意見便是求援于齊,絕不屈服于蠻夷般的楚國,齊強而楚弱,齊國又代表着中原文化而楚是蠻夷,豈能棄華夏而從蠻夷;而另一部分人則認為齊國遠而楚國近,齊國即便能救得一回兩回,不見得能救得三回四回,與楚何解才是長治久安之策。
于是這些時日,鄭國朝堂幾乎吵成了一鍋粥,兩派各執己見,争執不休。
于正隻能讓人繼續嚴密監視鄭國朝堂的動向,一有情況就來快速回報。
同時,他手下的軍隊配合着弘毅大夫、公子康兩家也參與了攻打中牟邑的戰鬥。但因為他存了保留實力以便去鄭國撿漏的心思,所以不肯再出全力,反而是讓手下部隊輪休起來。
半月之後,中牟之役總算落下帷幕,以黑山聯軍的勝利奪城而告終,而鄭國的朝堂此時也漸漸分出了結果。
中牟邑是大邑,人口衆多,三家按各自出力程度幾乎平分了人口,每家都可分得近四萬的人口,而中牟邑則交由弘毅大夫的勢力占領。
作為交換,更南方的百泉邑和共邑則交由于正的勢力占領,而公子康則占領臨慮邑附近的一處小邑。如此,各家的地盤和人口都有所擴大,黑山聯軍正式崛起為黃河北岸一股不容小觑的勢力。
于正得到西門吉派出的信使回報,已經知道百泉邑早已被攻下,而共邑還在狄人手中誓死頑抗。聞訊,他倒是并不擔心,反倒覺得這共邑早晚是他的囊中之物。
狄人失去了中牟邑後,朝歌、共邑的留籲狄便幾乎被切斷了同安陽、邯鄲方向部族聯系的通道,外無援軍,他們的形式自是變得岌岌可危起來。
所以于正對共邑被黑山軍攻陷似乎很有信心,更何況連番戰鬥,黑山軍也積累了豐富的攻城經驗。
而朝歌邑方面,因為其曾是衛國的故都,其地位對衛國非常重要,三家商量後,最終還是決定将此城的收複工作交給衛國的大軍,由衛君姬申親自率軍收複,甚至再次還都比較好。
一來,若是黑山聯軍貿然去收複此地,難免引起衛國朝堂的忌憚,甚至打破現在這種還算平和的合作關系。
二來,朝歌城作為殷商的故都以及衛國建國以來的首都,其城池高聳防衛森嚴,要拿下此城必然是一番苦戰。三家此次也有不少傷亡,對于收獲已然滿足,因而皆無意願再去朝歌苦戰。
于是,于正率先開拔,帶着軍隊往共邑進發。隻要拿下了百泉邑、共邑兩地,于正南下鄭國就徹底打開了門戶,所以他對此地是勢在必得。
一路上,各國的情報仍通過情報司的運作不斷彙總到于正的案前,讓他對天下大勢有着更清晰的了解。
最近還真發生了幾件國際大事:
一是南方的徐國出兵讨伐了舒國,曆史上謂之“徐人取舒”。
舒國,偃姓,大緻在今安徽六安市舒城縣,從舒城縣到巢湖市居巢區、廬江縣(古稱舒縣)一帶。(後世舒姓的始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