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辚辚馬蕭蕭,于正率領四千常備軍、四千農兵從共邑出征,隻留下兩千軍勢留守,可謂是傾巢而出,也足以見得他對此次軍事行動的重視。
因為此次的目的是為了匡複邘國,所以其餘兩家黑山聯軍倒是并未出動,這也是于正放心隻留兩千軍勢看家的原因,也算是對黑山同盟的信任。
官道上,一隊輕騎兵正風馳電掣般地疾奔而來,明顯是有重要軍情要向中軍彙報。輕騎兵作為軍中的新兵種,如今主要是用來傳遞情報,還未大規模投入到戰陣中去。
後世一直以為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才開始構建遍及全國的馳道,并且廣設驿站郵亭,構成了中國古代最早的交通體系。其實三代時期就有這樣的建設了,夏朝初年大禹經啟大道、以通九州便有先例。
西周開始營建的“周道”和“周行”,更是經過數百年的建設,以宗周和成周兩座都城為核心,向外建設聯系各諸侯國都城的官道。
周武王滅商後,除都城鎬京外,還根據周公的建議,修建了東都洛邑,以便控制東方新得到的大片疆土。為了有效加強鎬京和洛邑兩地的聯系,周武王便在兩地之間修建了一條寬闊平坦的大道,稱為“周道”。并以洛邑為中心,向東、向北、向南、向東南又修建成等級不同的、呈輻射狀的道路。
《周禮·疏》中說:“南北之道謂之經,東西之道謂之緯。”
周朝對道路交通的修築非常重視。在道路修築上同樣有嚴格的等級規定。當時的道路根據寬度和質量分為五級:一曰“徑”,是小路;二曰“畛”,是田間道路;三曰“塗”,是間寬八尺堤上的道路,寬可行一軌(即一輛車);四曰“道”,即間隔更大的地域間寬平的交通幹道;五曰“路”,是比道更高級的道路,一般是從王都通向諸侯國的交通大動脈。
此次伐鄭,為減少大軍旅途勞頓之苦,于正便是讓大軍行的官道,堂堂正正出擊,這樣行進速度也會快上許多。
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戰事中,也正是這一完善的道路體系讓大規模的行軍和動員成為可能,讓各諸侯國之間的紛争變得更為激烈。
“報,諸侯聯軍大勝,如今正圍密邑。”
輕騎兵們一路飛奔,在中軍帳前這才下馬,将諸侯聯軍動向的情報交由情報司主官施展,再由施展面呈彙報給于正。
“主君,諸侯聯軍最新戰報到了!”
施展不敢耽誤,直接入内禀報,于正正在跟幾個重要家臣開會,聞言立馬言道:“此處無外人,你念就是。”
施展這才将剛已看過一遍的軍情密信再次打開,當衆念了出來:
“齊侯已率六國諸侯聯軍正式攻略鄭地,鄭國不敵,主動收縮兵力,導緻東境大部城邑都已淪陷。如今諸侯聯軍正包圍着鄭國的密邑,跟鄭國守軍對峙之中。
另外,南面的許國攻略鄭國南境也有所進展,收複了一些疆土。”
于正趕緊對着鄭國的地形輿圖,找到了密邑所在,卻是在鄭國的腹心之地,便是離鄭國國都新鄭邑(今河南新鄭)也不算遠。
密邑,因為是鄭國新修建的城邑,所以又稱“新密”(今河南新密)。新鄭,因鄭國東遷,西邊的舊地原有一鄭邑,所以東邊便自然成了新鄭邑。
“諸侯聯軍為何止步于密邑不前,可是糧草有所短缺?”于正問道。
情報司人員對鄭國各地的曆史和地理等都早有做過收集,因而施展能脫口而出地回答于正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