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明媚的陽光普照,和四周那蒼翠悅目的景色,魏慎的心情也就如這天氣風景一樣好了!坐在毛驢背上輕輕醞釀着詞句,任書童魏喜慢慢趕着行走在這剛剛拓寬不久的官道上。
對于拓寬官道這個計劃,魏慎對朝廷和皇帝佩服的五體投地,因為道路的暢通,不但可以使國家的政令暢通無阻,也可以使附近的老百姓大大受益,經濟農業飛速發展。
跟在身邊的這個魏喜才不過十五六歲年紀,但是已經服侍魏慎四年多了,他是家養仆人的後代忠實可靠,魏慎看中的卻是魏喜的靈氣!
魏慎年前剛剛從國子監進學完,準備要參加當年的科考大比。大漢朝的科舉讓許多文人看到了希望,不管是普通老百姓還是官宦之家的後代,大家都有機會和希望。
可是突然皇帝改變了主意,一道聖旨隆恩頒下來,讓國子監八百餘學子中,應屆科舉的一百四十五人,和全國六十餘州一千三百多學子全部免試受銜!雖然授銜後是鄰縣之間對調,但是也一時舉國歡騰人人欣喜!
原來皇帝正在推行官員改革制度,魏慎因為家族有人在朝中任職,隐隐約約聽到是朝廷讓這些學子考試之前先鍛煉一番。因為這些學子本身已經是舉子身份,具備可以做官資格了,要進行的也不過是進士大比。
朝廷為了杜絕那些死讀書而不會做官施政的人,朝廷将這些人先分别派到全國各地州縣去任職實習,然後在任期滿一年後履曆回京述職,朝廷到時候再統一結合科考的名次科别決定去留和任免。
這種方式實在是有史以來第一遭,有很多舉人感覺十分的好。因為有些舉子念了一輩子書,已經五六十歲了還沒有進士,即使以後中了也為朝廷服務不了多久,但是他們的人生經曆已經相當不錯。
此前朝廷已經派了有不少人臨時授職地方,這些派出的臨時授命的學子,他們在各地經營建設、安定地方做得是風生水起,對當地的各項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這些幸運的學子自然聽說過,這些前輩不少加入了大漢一個密黨組織,這個組織據說黨魁就是當今的儲君太子。現在他們已經被朝廷頒任擔當要職,尤其那些年齡頗大的舉子更是期盼自己到地方一展身手!
魏慎的爺爺魏曙在高祖皇帝手裡是同平章事的高官,而且還是工部侍郎的實銜。到了魏慎父輩手裡現在已經沒有什麼高的官銜了,現在魏慎有個伯父是吏部六品的京官,但是在遍地是官的京城根本說不上話!
可是也是因為有着這些關系的緣故,魏慎自己在國子監一向又是人緣極好,本身又有着一身的才華,機緣巧合下熱皿沸騰的加入了密黨,魏慎最後被安排在離京師不遠的東莞縣實習。
東莞縣在古代原屬于番禺縣和增城縣,後來又劃分給寶安縣,在前朝唐中期的時候才單獨為縣。因為在京城興王府東邊,本地又盛産莞草而得名。雖然挨着離京師很近,又有大片地方是漫長的海岸線,但是在嶺南這個地方實在還是人煙稀少。
現在在任的知縣叫趙辭健,是當年的兵部尚書趙光裔的後人。他比魏慎大不了幾歲,年前七月左右來到東莞卻是以恩蔭入仕。本來以他的家世在京師謀個職位應該不是問題,但是魏慎聽自己那個六品職位伯父說,這個趙辭健竟然是太子親點派來東莞的。而且據說當年太子是衛王的時候,還着實在興王府的官二代圈子裡,捉弄過這個趙辭健幾次。
魏慎早已經不是不通人事的少年,而且家族又有人在官場,加之祖父當年提拔的官員不少人也多多少少有些助力。知道像趙辭健這種人來東莞肯定是有内幕的,要麼是被貶要麼是内定提拔的。
趙辭健以前顯然是還沒有出任過官職,所以不存在貶職不用這種情況。而且他家族在京城的助力顯然比自己家強,于是來到東莞魏慎便和趙辭健拉好了關系。
這個趙辭健也聽說魏慎的祖父是魏曙後,對魏慎很是客氣和交代照顧了一番。畢竟趙家和魏家都是大漢當年開國的元老,還是有着許多交集的,現在年青一代有必要加固這種雙赢的關系網!
這次被朝廷派來東莞,魏慎的職務是和普通學子不一樣的。一則他是國子監應屆科舉學子裡的佼佼者;二來他自幼家學淵源,擅長器物制作、善于改進水利建設的研究。再者偷偷加入密黨組織後得到了上級的培養,所以吏部直接給他定為這次考吏安排中的幸運兒,直接為每個州特設委派隻有四個實銜官職之一。這四個實職官銜一般都分在州府和的重要的上中縣,級别就是官品的初級從九品佐史。
本來唐末五代縣級縣尉是從九品的的官銜,而且每個官品都是分上下的,就是兩京三都的上縣的佐史都是無品的。但是劉家皇朝善于創造官職,魏慎也不知道朝廷這是什麼意思,但是接到任命的魏慎和那些學子都高興啊!
因為有品就是官啊!雖然這個官不知道能多久,但是魏慎知道自己一定會抓住這個機會好好表現的。
來東莞縣已經半個多月了,首先熟悉了縣裡的一些日常政務,然後就是研究自己主管的這些方面的事物。此時鄉下正是準備農忙的時候,嶺南氣候良好作物比别的地方更容易生長,但是據說朝廷對糧食的産量還是有更大的期待,魏慎便想親自下去鄉間看看,和鄉民百姓研究探讨一下,看在哪些方面可以加強和改進。
趙辭健安排魏慎主管的是農業和水利,正是魏慎的專長和家學的傳承,魏慎隐隐便對趙辭健有些感激。趙辭健自己卻一直在縣城不遠的海邊船塢忙着督造,據說這個船塢是大漢目前三大造船廠之一,還是去年下半年才開始動工修建的新船塢。
魏慎聽說去年末朝廷派來東莞五千将士,更是遷來了許多流民,在海邊建立了一個大型的船務作坊,而且平時有士兵嚴格把守。因為不是自己範圍的政務魏慎不便過問,隻想把自己分内的事情處理好,魏慎也知道政務是不能急的事情,但是必須要去做和執行才有效果!所以一心鑽研自己的事情!
東莞偏居嶺南之端珠江邊,自古曆來人煙稀少。可是年前七月份,朝廷突然便撥了兩百多戶一千多人來充實,讓小小的東莞縣不但變成了大縣,而且看東莞目前為止的布局和不斷的遷徙流民入戶,魏慎隐隐感覺東莞有成為州府的可能。
這些遷來東莞的人家都分散四處耕種定居,也有一些就近成了船塢附近的民工,大家很快有了自己的耕地和工作,逐漸穩定和安居樂業。
其中有一個遷來戶集中的地方,這個地方發展的比較有名,後來這個地方取名叫德勝營。德勝營住了三十多戶這次遷來的人家,聽縣裡的老人介紹,魏慎決定去看看這些農戶現在的發展。
當時縣裡建這個德勝營的時候,朝廷派專員來輔導和幫助過這些農戶組建家園,縣裡肯定也派專人輔助協作過行動。當然縣裡當時的目的是為了安定和便于管理,也為了體現對朝廷派來專員的重視和良好的學習态度。
魏慎于是征詢了趙辭健的意見,便叫了一個常三的小捕快同行,因為這個常三當天是跟随縣尉一起來過德勝營幾次的。德勝營離着縣城足有四十多裡,而且依山傍海的地形要走山路近三十裡路。
簡陋的山間官道,也其實就是在原有的山路上改建,加寬一點修平一些罷了。有了代步的毛驢魏慎不感覺太吃力,何況他自己也不是那種弱不禁風的文人,魏喜和常三又是步行慣了,大家早早的出發不到兩個時辰就到了。
坐在毛驢上遙遙的注目,看着山下那已經比較清晰錯落有緻的一家家木頭搭建的矮房,魏慎甚至有些驚訝和好奇。這些房子或依山而建或三三兩兩比鄰而居,都是用粗粗的樹杆精心鑲合搭建而成一個大的框架,偏偏這些房子又在樹杆做成的框架中間,用大塊平整的條石有序填充成牆面和地基。
魏慎知道這樣可以讓房子避免火災,既像磚瓦結構結實又有木樓風格。而且家家門前都有個小院子用籬笆圈着,甚至可以看到院子裡的雞鴨,雖然遠遠的看着,但是魏慎已經很是驚奇了。這裡哪像是剛剛遷來此地的農家,簡直就是存在幾百年的世外桃源啊!
常三似乎看出魏慎的驚訝,但是似乎有些見慣了這種神色一般,也有些感慨的說:“這是小的當日陪着趙大人親自來督建的,幾十間大房子在他們鄉民自己和我們幫助下,一邊砍樹鑲架一邊搬石添基填房,都隻在六天之内就完成了。小的們可是從來沒有見過這種方法建房和這麼快的速度就建好的,私底下都感慨神奇。趙大人當時說這種方法是咱們太子爺親自傳授的,咱們嶺南各地遷來的鄉民住的,大多數都是用的這種方法修建。而且嶺南多的是大樹石頭,一般可以就地取材最适合農家安居。”
他看魏慎聽的聚精會神,更來了勁把當日所見所聞都滔滔不絕的說了出來,他似乎比較會表達,又加了點自己的想法在裡面,聽起來格外傳神,就似讓人回到了當時的情形一般。
魏慎忍不住示意他别停,眼光卻四處遠眺着。隻聽他停不下來一直說着:“,,,,,,而且啊!聽說遷來咱們嶺南的人都是受了朝廷大恩,感激不盡的遵照朝廷安排,自覺的都是用這種方法來組建家園,現在去看看家家戶戶都供着皇帝長生牌位呢!後來縣裡又把朝廷分配的家禽種苗交給他們自己安排,十戶租借一頭耕牛營生,小的年前授命陪縣裡一位佐官老爺也來過一次回訪哩!當時看到的情形就和大人現在一樣驚訝,還感慨着如果以後不在縣裡供職的話,就領着家裡老小也辟個安靜的地方像這般快活!”常三看魏慎好說話喜歡聽,便滔滔不絕眉飛色舞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