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雙倍月票最後一天,有票不投過期作廢啊……
當政客能當到“準總統”的份上,杜威的智慧、手段當然不缺,杜魯門突然宣布退選并任命自己為和談大使的行動很明顯指向一個方向——民主黨人試圖當他杜威充當背鍋俠并承擔和談後果,并進而引發反感共和黨。
對這種想法他是心知肚明的,哪怕再遲鈍、再天真,經曆過華萊士事件的他難道會意識不到杜魯門和民主黨人的甩鍋大法?也不是沒人和他建議過将鍋全部甩回去——要不是你杜魯門當總統領導打仗打成這副爛攤子,用得着杜威出面求和麼?
但杜威不是頭腦簡單的沖動者,仔細考慮後他拒絕了這種看似直接緻命的還擊,而是選擇暫時隐忍下去:
一來,他要注重政治風度,人家杜魯門畢竟是主動宣布退選而且包攬了所有責任,如果還沒上台就肆意攻擊對手,那兩黨政治以後看都不用看,肯定急劇惡化;
二來,攻擊杜魯門沒有實質意義,因為杜魯門當總統不過短短幾個月,明顯是羅斯福選出來最後背鍋的,稍微有點頭腦的人都明白杜魯門和戰争失利的實質性關系不大,而且連杜魯門本人都不甩鍋,相反卻大大方方把責任全承擔了下來,你攻擊對手有何用?難道進一步推到羅斯福這個死人身上去?
三來,打了敗仗,軍人肯定有責任,杜魯門把責任一攬,無形中就給将軍們減輕了責任,如果他杜威現在就揪着過去不放,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他上台馬上就清算,自然會激起軍方同仇敵忾。
對于第三點理由,杜威也是這兩天才逐漸想明白的,最初他還以為隻是特納一個人的問題。對特納其人,杜威在華萊士事件早就領教過,也詳細打聽過他和金上将的關系,但始終覺得霧裡看花,看不明白金上将為什麼要重用特納。不過他認為如果自己要當好總統,收服軍心,就不能不對将領們加以整肅,特納很明顯就是一個大靶标。
但從今天斯普魯恩斯的态度并結合其他人的介紹來看,似乎時機還不成熟。
既然杜威馬上出任總統有望,自然也有一堆原本騎牆派的人物靠了過來,在特納公開炮轟杜威、引起輿論軒然大波後,經圈内人點撥他迅速明白海軍的道道。
正因為當初金上将将包括斯塔克、霍尼、理查德-愛德華茲(美國艦隊副總司令)、阿瑟-赫伯恩(海軍總務委員會主席)等和他基本同級别、同資曆的上将全部推開,他才能在海軍中大權獨攬,不但海軍上下唯金上将馬首是瞻,就是他在參聯會裡也一言九鼎,分量比馬歇爾和李海重得多,至于阿諾德那更排在後面。
當然金上将也有手腕,由于他能保證海軍利益,同時隻圍着羅斯福轉,根本不顧及其他政客的看法,這種霸道手腕和作風讓所有海軍新生代中層圍繞在他身邊,像金梅爾這種軟綿綿的将領(珍珠港戰役後從上将降職為少将)在海軍中反而不太有人喜歡,哈爾西、斯普魯恩斯、米切爾、特納、休伊特、金凱德(已陣亡)、李(已陣亡)甚至包括英格索爾、英格拉姆、尼米茨等資曆更老的一批将領也算是他這個派系,就連金上将本人一直不喜歡、認為不吉利的弗萊徹,都千方百計向金上将靠攏,以金上将的認可為榮。
類似于佛得角陸軍劫持這種事,年屆70的金上将不但在參聯會拍了桌子,還能直接操起椅子和馬歇爾打架,換其他将領(比如斯塔克等人)頂多是嘀咕幾句、抗議幾聲而不敢怎麼樣,就算前方打了敗仗,護短的金上将也會想辦法幫人開脫掉,這都是海軍上下一緻擁戴金上将的根本原因。就連羅斯福最為信任的心腹李海上将在金上将面前也得退避三舍,不過李海很聰明,從不和他正面沖突,金上将也明白李海的分量,除海軍指揮和人事大權拿住以外,其他行政、外交、禮儀權全交給李海去辦。
羅斯福死後,這種效忠自然轉移到了杜魯門頭上,而讓尼米茨接班,本身就是金上将計劃中的一步,斯普魯恩斯和哈爾西更是金上将預定的兩洋艦隊司令官!至于特納,金上将比所有人都清楚,特納善于作戰計劃制定,要指揮頂多就是兩栖登陸作戰(所以佛得角讓他協助英格索爾),艦隊實際交戰他是不行的,所以佛得角戰後就再也不放特納下艦隊,哪怕換米切爾也不上特納。
提名斯普魯恩斯接替特納是杜威第一次投石問路的試探,想看看這批海軍中生代是不是真如外界傳言一般,是塊鐵闆。而對方的反應顯然讓他失望了——斯普魯恩斯的策略和特納的策略隻有表達形式的區别,沒有表達内涵的區别,甚至對方接手特納職務後第一件事就是替特納說話,這讓杜威心裡涼飕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