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非常有意識的想法,西線大部分戰鬥機飛行員都是從東線“航校”畢業、有多個擊落經驗的老手,但噴氣式航空隊裡卻存在着很多無經驗的新學員。因為從幾個月來的裝備和試飛情況來看,具有中等經驗的飛行員駕馭噴氣式飛機最不理想,他們在螺旋槳飛機上的一些操縱手法和習慣動作與噴氣式的飛行要求格格不入,甚至完全錯誤,即便技術人員和教官講解多次,潛移默化下形成的操作動作依然沒法改過來,而新學員就不一樣一張白紙可以畫最美的畫,對教官和技術員的動作要領言聽計從、牢牢記在心上,上面說什麼就是什麼,掌握程度飛快。
至于有50個戰果以上的王牌飛行員,他們豐富的經驗可以确保他們從容地改飛噴氣式并發揮其全部潛力。
錄取噴氣式飛行員的第一道題目就很逗人發笑:“是否存在這樣的裝備:動力飛機不依靠螺旋槳也能飛起來,而且比螺旋槳飛機飛得更快?”
很多人選了否,也有人選了是他們被優先吸納為噴氣式飛行員,因為他們在螺旋槳領域根本沒形成任何固化印象,下了雙翼教練機後就直接在教官帶領下上噴氣機(雙座教練版),在王牌飛行員教官的教學下很快就能掌握相關技術要領,甚至認為飛機就應該是這樣開。當然,這批學員隻能用于對付轟炸機搞迎頭對敵,像馬爾賽尤那樣善于利用高空偏轉角進行攻擊的變态家夥全德國也沒幾個,大部分老鳥則選擇bz戰術262不但比b-17快得多,還可以飛得更高。
于是,教官版裝的是20mm的mg213,用精确彈道對付敵機,學員版用的是30mm的mk108,用大威力伺候轟炸機隻要命中4發以上,像b-17這樣的重型四發轟炸機就基本完蛋了。
這裡隐含着十分無奈與殘酷的培養,根據戰術要求,新手駕駛me-262升空後在教官帶領下對轟炸機機群進行迎頭對攻,距離越接近越好駕駛艙前面有防彈玻璃,後面有防彈鋼闆,防禦美國人的機槍子彈還是很有把握的,在最短時間裡打光彈藥就可以拉高脫離并返回基地,如果實在找不到或對降落沒把握,盡可能找安全地方跳傘就行,不用管飛機那是軍備部該操心的事。加蘭德認為一個完成基本訓練的飛行員在參加過8-10次實戰後就可以成為熟練飛行員反正對面美國人也是這樣培養轟炸機飛行員的。
德國在整個過程都是防禦作戰,哪怕飛行員被擊落也有很多幾率生還,而美軍機組隻要被擊落,要麼死亡,要麼被俘,沒有第三條出路。從成本角度核算起來,一架4發轟炸機可以造7-8架戰鬥機,再加跨洋運送中的損耗,基本上擊落一架4發轟炸機就赢得了10架戰鬥機1:10的經濟成本如果還幹不過,那第三帝國這場戰争就不用打了。
這就是霍夫曼擔任空軍總司令後給耶順内克強調的戰争經濟學,是另一種殘酷且有可能成功的交換比戰術,殘酷是毫無疑問的,但确實管用,現在德國的新手飛行員大多數還在東線航校進行“培訓”,執行西線防空任務都是老手,交換比十分驚人,半年多來急劇增長的防空作戰成果打得英美戰略空軍舉步維艱,甚至難以為繼。
除風暴鳥航空突擊隊外,耶順内克還報告說準備了500架高空戰鬥機,這是新的-190a8系列戰鬥機,在b-109基本退出西線防空作戰後,全新改進的a8系列和b-219挑了大梁,其中-190又是主力。
相對于原型号,a8系列采用bm801e發動機,标準功率2000馬力,加裝了gm-1噴射系統,在7000米以上高空通過“嗑藥”能顯著改善發動機功率,同時武器全面換裝成4門g213機炮并強化了要害部位裝甲防禦。
有了發動機的參照,bm公司試圖在bm801發動機上安裝廢氣渦輪增壓,實驗室有了産品,但效果還很一般,倒是奔馳公司在db系列發動機上已取得了成功,但ta-152系列戰鬥機至少9月才能定型,1944年新年才進入量産,因此a8不能簡單認為是過渡機型,相反應該是ta-152服役前的主力機型福克-沃爾夫公司加上各授權工廠的生産量合計起來平均高達1000架/月,是德國各型号飛機中産量最大的(1943年4月德國本土飛機總産量3408架),完全壓倒了800架/月的b-219和400架/月的he-218,比ju-98/ju-188/ju-290/聯合攻擊機/ar-372等5個型号飛機加起來的總和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