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霍夫曼的要求與施佩爾的計劃,到1943春天虎式坦克生産要達到月産量250輛的規模(相當于5個重裝營),然後開始豹式坦克的試生産(如果不生産豹式,虎式生産能力還會持續攀升),最遲不遲于1943年4月,德國坦克月産量就要突破2000輛一個月。同時,利用t-34坦克生産線生産、維修坦克還可以達到300輛一個月的規模,再加上利用38t改型而成的追獵者産量,有關坦克/坦克殲擊車的月産量可以接近3000。
“我們的兵力、武器、裝備源源不斷的來,後備軍不斷改善,我比他們更不着急。”曼施坦因在地圖上比劃了一個手勢,“更要緊的是,元首在白俄羅斯、烏克蘭、波羅的海發動了去布爾什維克化運動,他們在緊張地分配土地、組織政權、籌備軍隊,每過一個月,這些非俄羅斯民族的力氣就恢複與增長一些,這些都是我們的盟國和力量來源,元首都說穩紮穩打,我着什麼急?然後,你也應該注意到了意大利的工業能力被施佩爾部長納入了統一管理,憑德國工人和工程師特有的吃苦耐勞與技術水平,那幫意大利小布爾喬亞們肯定被指揮得忙成一團,到時候主要産品還不要翻上幾倍?說不定到明年五月份光坦克一個月生産量就可以達到3000輛……”
“3000輛啊!”韋勒驚歎一聲,“這數字想想就激動人心,發動巴巴羅薩時我們一共都沒這麼多坦克呢……”
“美國人或許能比我們生産多,可美國人的坦克想送到俄國可要經曆千辛萬苦,一顆炸彈、一條魚雷就能讓上百輛坦克撲騰到海裡去喂魚。”曼施坦因諷刺地說道,“斯大林不是頭腦發熱非要進攻我們。如果按純粹的軍事觀點,他目前最應該做的就是積蓄力量、整合軍隊、訓練并提升他們的作戰水平而不是急哄哄地撲上來送死,可他怕啊——那些拿到了土地。豐收了2-3年的烏克蘭人、波羅的海人、白俄羅斯人、哥薩克人等将來還肯跟他走麼?光這6000多萬非俄羅斯人都夠他頭疼了,更不要說還有俄羅斯民族解放委員會和俄羅斯解放軍這種政治異己分子——他的位置可一點都不安穩。或許再過幾年我們都能撤退回家了。看着非俄羅斯人打俄羅斯人就行。”
韋勒點點頭表示認可曼施坦因的觀點。這段時間天天有各種各樣的少數民族士兵或軍官從紅軍部隊中偷溜過來,他們雖然軍銜不同、兵種各異,可無一例外地都拿着德國空軍部隊播撒出去的傳單(紅軍中隻要被搜出來就是槍斃),見了面第一句話就問:“能不能回家?”得到肯定答複後的第二句話就是滿懷希望地問:“參加本**隊與布爾什維克作戰可以優先分配土地?”得到滿意的答案之後就是“烏拉”。
這些投奔過來的士兵除少部分厭倦了軍旅生活而解甲歸田外,其餘都毫無例外加入了本民族軍隊,各民族政權的政治領袖也不遺餘力地号召這些前“紅軍”們加入。頓河哥薩克首領П.h.克拉斯諾夫就在宣言中号召說:“大家加入德軍吧!同他們一起去戰鬥!同時要牢記的是,在最後會戰這危險而抉擇的關頭,隻有那些毫不猶豫地與元首和德國人民堅定地一起并肩戰鬥的人才能在新歐洲裡占有一席之地。”由于這個原因。哥薩克聯盟提出了這樣的口号:“哥薩克們!德國的勝利就是我們的勝利!”
這種動向在普通士兵向自己家庭寄出去的信中也可以看出來(軍隊反諜機構會對信件進行抽檢),例如謝苗-拉林在家信中就自豪地告訴父親說:“……我現在有權利驕傲了,因為我現在是德軍的一名士兵,屬于頓河哥薩克部隊。紅軍征召以後我不想打仗,幹脆跑到德國人這邊來了。反正在他們那裡我一分鐘也不想幹了……”而庫班哥薩克阿列克謝-克裡文科在給妻子的信中寫道:“我現在參加了德軍部隊……我們的長官非常關心我們,不僅關心我們,甚至還關心我們的家人。”
“當然,3000輛坦克是小事,今年德國最大的援兵也不是這個。”
“援兵?”韋勒楞了一下,“什麼是今年最大的援兵?”
“今年最大的援兵是元首。他和哈爾德吵了一架之後摔倒并住了院。清醒過來之後完全變了樣,過去那個頭腦清晰、兇有全局的元首又回來了——他不再試圖指揮軍啊、師啊這些其實他并不擅長的東西,他最擅長的是戰略。強的是這個……”曼施坦因一本正經地開着玩笑,用手指了指腦袋,“您看,現在他隻字不提寸步不退、戰至最後一人這種傻話,也再也不說‘進攻!進攻!再進攻!先占領這裡、再占領這裡……’這種毫無意義的大話,現在他隻說,‘曼施坦因、蔡茨勒,前線怎麼打一切都交給你們了,你們頂住就好……裝備、物資我會想辦法給你補充充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