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戰略層面
感謝:暗暗_啊啊、鐵小豬、天高雲淡、Patrick68、葉子好冷幾位同學的打賞!
*********
張弛知道這是為什麼,是因為一個美國人……史迪威。
這時遠征軍作戰的最高指揮機構主要有兩個人,一個是杜聿明另一個是史迪威。
杜聿明就不用多說了,中國遠征軍第五軍軍長、遠征軍副司令長官、代理司令長官。
看這頭銜就知道,杜聿明是遠征軍最直接的也是實際指揮員。
既然是實際指揮員,為什麼又不幹脆讓杜聿明擔任司令長官而要“代理司令長官”呢?其原因是杜聿明是個靠才華、靠打仗上來的,這樣的人往往隻會打仗而不懂政治或是交際,于是在這種朝中無人的情況下……杜聿明往往就是擔任副職但做的卻是正職的事。
這樣的結果就是“勝則無功,敗則有過”……打了勝仗,功勞全歸挂着正職的人所有,打了敗仗就是杜聿明指揮不力。
緬甸戰役時也是這樣,正職之前是衛立煌,之後是羅卓英,但實際上活全由杜聿明幹的。
至于這個史迪威吧,他就是中國戰區參謀長、中緬印戰區美軍總司令等一系列頭銜。
而且蔣介石還讓他統一指揮緬甸戰役的中國、英國軍隊……這個決策表面上來看是正确的,要知道緬甸可是有中國和英國兩個不同國家的軍隊,如果不建立起一個統一的指揮體系的話,那很有可能會各自為戰被日軍各個擊破。
另一方面,蔣介石又深知以英國人的高傲,是不可能把英軍交給中國人來指揮的,蔣介石又不願意将中國遠征軍交由英軍來指揮,于是心裡這算盤一打……讓史迪威去統一指揮吧,然後英國人方面就讓美國人去頭疼了,要知道史迪威代表的是美國,用美國人來壓你英國人看你交不交這指揮權。
但問題就是:蔣介石不可能真心實意的将兵權交到史迪威手裡,而英軍對史迪威也是陰奉陽違。
于是遠征軍的指揮就出現了一個怪現像:中英兩軍名義上是由史迪威指揮,但史迪威實際上卻是誰都指揮不動。
在同古200師的撤退問題上就是這樣。
200師在同古已經彈盡糧絕,而且英軍已經撤退中國援軍又上不去,反之日軍卻多了一個師團的援軍……明眼人不用看也知道,這一場仗再打下去已經不會有任何作用了。
所以杜聿明主張撤退,而史迪威卻堅決不同意,他非但不同意,反而命令兩百師要對日軍發起進攻……
史迪威是傻瓜嗎?他不懂打仗嗎?不知道保存實力嗎?
史迪威當然不是傻瓜,他也懂這些,他之所以這麼反其道而行之,是因為史迪威是美國人,他代表着美國,考慮的是美國利益。
此時的美國,正處于珍珠港被偷襲,太平洋各個島嶼被日軍打個措手不及節節敗退的階段,美國最希望的,就是中國軍隊能在緬甸戰場上把日軍能拼掉一點是一點,這樣就有能消耗掉日軍進攻的動能,減緩美軍的壓力讓他們有時間緩上一口氣。
至于中國人是死是活,或者說死得值不值得,那就不在史迪威的考慮範圍之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