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遠東艦隊終歸還是沒敢進行幹涉,倒不是真怕了誰,而是老對手德國人發話了,如果英國插手清日争端的話,那德國也要出手維護和平。
德國是站大清的,因為兩國合作領域廣泛,光是這五年的軍火訂單就養活了大批德國工人,給德國經濟輸皿,為将來德英之間的争霸積蓄能量,大清不光買陸軍武器,還在萊茵船廠訂購了四艘萬噸級的全重型火炮戰列艦,實乃金主,怎麼能幫襯着點。
想要别人尊重,靠撒錢是不行的,必須有強大的實力,清日在渤海上的海戰,以日方全滅告終,戰争是沒有秘密可言的,據說清軍出動的全是空中力量,這就很恐怖,一隊廉價的飛機攜帶着魚雷就能把耗資巨萬的艦隊擊沉,日後的戰争模式恐怕要發生變化,德國雖然工業發達,但飛機技術不行,主動示好壓制英國,希望換來相應的飛機技術。
這些都是事先秘密通氣過的,所以許景澄有底氣怼英國人。
随着陸軍挺進遼東,戰況明朗,許大人的酒瘾也越來越大,海上勝利之後,陸戰就是摧枯拉朽,雖然日軍在大陸上依然保存着十萬大軍,也都是經曆過戰争的老兵,但疲弱不堪,彈藥也不足了,所有的武器彈藥補給都要從本土海運而來,而海運航線已經被切斷,又不是冷兵器戰争,這仗沒法打了。
沒法打也要打,日軍名将秋山好古出動了三千騎兵試圖包抄清軍後路,日本騎兵面對哥薩克都能打的不賴,按理說碾壓清軍跟玩似的,但事實打臉,清軍步兵裝備的機關槍實在是太多,一個連就有十三挺機槍,機槍專克騎兵,就像貓克老鼠一樣。
機槍并不是稀罕玩意,日露戰争中雙方都大量使用,但那是重型機槍,清軍隊伍中有一種裝三十發彈匣的輕機槍,一個兵就能扛着跑,随時轉換陣地,配上一名彈藥手,就是一個機動化火力點,比重機槍威力還大。
輕機槍是曆史性的開創,和鐵絲網重機槍一樣再次改寫陸戰規則,裝備先進的清軍一路平推,沿着遼東半島往下壓,一直将五萬日軍壓在旅順口要塞。
俄國人的要塞在先前的戰鬥中被炸的稀爛,緊急修繕後勉強堪用,守軍正是攻下旅順的第三軍,司令官依然是乃木希典,本來他的名聲都臭了,攻克旅順後又逆轉,與東鄉平八郎一起跻身軍神,位子反而穩了。
堅守旅順也是乃木本人的意願,死了幾萬人拿下的要塞,清國人想要拿回去,也要付出同樣多的生命。
人家俄國人固守的時候,有能吃好幾年的糧食,罐頭,有大口徑要塞炮,打不完的彈藥,現在乃木手上隻有五萬疲兵,彈藥合成每人隻有三十發,機槍和大炮都不足一個基數的彈藥,但乃木一點不擔心,因為他還有五萬把刺刀。
攻堅戰開始了,清軍打的很穩,乃木希望中的排山倒海般的人海戰術沒出現,他用望遠鏡都看不到突擊中的戰鬥小組。
半小時後,第一道陣地丢失,據說清軍使用了奇怪的武器,一種單兵使用的火炮,一炮就能炸塌碉堡,還有噴火槍,那玩意簡直是坑道噩夢,火焰帶拐彎的,藏在拐角都沒用,而且這火燒在身上拿水都撲不滅。
除了這兩種新東西,清軍突擊隊大量配備沖鋒槍和馬匣子,沖鋒槍是老相識了,馬匣子是德國駁殼槍配上木托和前護木,當成卡賓槍使用,二十發彈匣比日本的三零式栓動步槍火力猛多了,近戰中尺寸短小的速射武器是王者,再配上手榴彈,清掃一條戰壕行雲流水一般。
且不說天上還有飛機,時不時往下丢炸彈,把203高地上的日本重型280榴彈炮炸成了廢鐵,那可是千辛萬苦從本土拉來的大殺器啊,一炮沒發就毀了。
一架飛機掠過,無數傳單天雨散花般落下,一名士兵撿起傳單閱讀,上面說你們的海軍軍神東鄉平八郎已經陣亡,通往本土的海路陸路都斷了,想活命就投降吧,憑此傳單可以保命。
士兵悄悄将傳單塞進懷裡。
旅順要塞掩體深處,乃木希典簽署命令,槍斃五十七名開小差的士兵,亂世用重典,敵人越是強大,越要保持嚴格的紀律。
旅順是絕地,想走都走不了,乃木也不打算走,他明知道必敗,也要等打到最後一人,然後切腹以謝天皇。
國家正處在上升期的日本,士氣并不低落,一場敗仗也打不垮他們,士兵們總有幻想,本土艦隊會來援救他們。
但是東鄉大将陣亡後,聯合艦隊就再不敢出戰,就像當年吓破膽龜縮在威海衛的北洋水師一樣,趴在橫須賀佐世保母港,拒絕出戰援救旅順。
海軍吓破膽,陸軍也好不到哪裡去,日本是個島國,往外派兵隻能乘船,現在清軍宣布了,不管挂誰家的旗幟,隻要幫日本運兵,一律擊沉,英國勝利号就是個榜樣,英國人都不敢刺毛,誰還敢,本國的運輸船偷偷跑了幾趟,倒也有所斬獲,從朝鮮運回來一些傷兵,但旅順是絕對不敢去的,去就死。
更要命的是,本來說借錢的英國人出爾反爾,又說不借了,沒錢還打個毛啊,桂太郎内閣再無良策,隻好總辭職。
接替桂太郎大将的是伊藤博文,伊藤總理大臣是文官出身,擅長外交斡旋,他是個明白人,在臨危受命的當天,和明治天皇談了四個小時才出宮。
前方傳來消息,日本要和談了,但遼東前線的清軍反而加強了進攻節奏,袁世凱所部也進入了朝鮮,秘密援助大量輕武器給朝鮮軍隊,一時間遍地烽煙,日軍的緩兵之計不起作用了。
以和談麻痹對手,暗地裡悄悄增兵,這是日本的老伎倆了。
無奈之下,伊藤博文隻能拿出誠意來,乘坐一艘英國船趕往天津,親自與清國和談。
消息傳到前線,劉骁想起簽訂馬關條約時備受屈辱的李鴻章,便道:“讓老李也喝一杯吧。”
這句話以電報形式發到京師内閣,張之洞親自給李鴻章寫信,邀請他作為特别顧問來京與日方特使洽談。
電報到合肥,飛馬送到李府,李經述飛奔着進書房,興高采烈:“父親,朝廷要啟用您老了!”
李鴻章正在畫一幅蘭草,聽到這話心如止水,繼續畫完才說道:“什麼朝廷,現在叫内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