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父聽了周宴卿的話,點着頭說道:“應該的。有這口井凡事便方便多了。價錢高一些也是正常。”
喬母不解,道:“打一口井也要不了幾兩銀吧?雖然比買水要貴,可是要方便不少啊,為什麼沒人想過在院裡打口井?”
周宴卿笑着說道:“這書院附近的房子貴得很,都是出租的多,一般都是學子們租着讀書的。租住的人誰會想花錢替别人打井?而主家也不太願意。打了井,占地方不說,萬一出個什麼事,有人投井投毒什麼的,衙門還要找他們談話,多一事不如省一事了。”
看二人若有所思,又說道:“在這能有套房子的也都有能力在城裡購一套了。而相同的價錢在内城都能買到大一倍的房子了,也沒人願意把這裡的房買下,所以都是出租的多。學子們也就是在書院開課的時候租用幾個月罷了,放假的時候這裡幾乎是空的,安靜得很。這裡吃住畢竟不如内城方便。”
喬父喬母聽了連連點頭。
跟着在院子裡逛了起來。
這院子不大,總共就一進半。花園也沒有的,房間倒是有好幾間。
這地方寸土寸金,連吃水都要花錢買,哪家都願意多建幾間房間,好多招幾個人來住,以便能多收幾個房錢。院裡極少有人會下力氣去整治什麼花園亭台的。
像喬明瑾買的這般大的院子,有些有能力的學子,會整套租下來。也有些會約上三五好友一起分擔着租的,也好分攤些房錢。一起住着也好相互探讨功課又能做個伴。
院子雖不大,但房間都大得很,就是隔一半出來做書房都大得很。
喬父喬母逛了一圈,很是滿意。
他們一行人在院裡逛着,除了他們一行人的聲音,半絲聽不到外頭的聲響。環境很是清幽。
喬父很是滿意。要做學問寫文章,沒個安靜的環境是萬萬不行的。
孟母為了兒子有個好的讀書環境,都一遷二遷三遷的,這處院子買得好,很是安靜,沒有半絲吵鬧。
喬母倒是擔心安全的問題。
“這附近住着不會有什麼事吧,會不會有人鬧事什麼的?”
周宴卿笑了笑,道:“伯母盡可放心。這是書院所在地,十之八九都是學子,住進來後,裡長、書院都會派人來登記。為了學子們有個好的環境,日夜還有人巡邏,伯母不必擔憂的。”
喬父也橫了喬母一眼:“肖小誰會到這裡來?城裡的有錢人多得是,那鋪子也擠着挨着,誰來這裡?來偷兩本書嗎?”
喬母讪讪地笑了笑:“我不過多問兩句罷了。”
喬父也沒理他。逛了一圈,撿了一間面南朝比的大房間坐了。
這處院子當初買的時候就有一些簡單的家具,床、桌子、椅子、書櫃、衣箱這些都是齊全的。雖舊了些但還是能用的。
之前都是租的學子,屋主一般會幫着學子們配齊這些。你也不敢指望一群呆頭呆腦的學子去買桌椅床等來用。這些又不能搬走。
書呆們大多背着書箱,再抱着幾件衣裳就來了,哪裡還會去買什麼床啊桌啊椅的。
所以屋主決定賣這處房子的時候,家具也都留了下來,這些半新不舊的東西,也不是什麼好木料,拉走還費事又占地方。
後來周宴卿幫着買來後,又派人過來打掃添置了一些東西,就是廚房裡的東西也都是齊全的。
隻是也不知什麼時候能來住,鋪蓋倒是沒買,米缸也是空的。
喬父喬母又對着周宴卿謝了一番。對他的印象又好了幾分。
因有器具,打水也方便,喬明瑾帶着明琦把鍋具洗了一遍,添了水,準備煮水泡茶。
杯子雖有,但沒有柴火,也沒有茶葉。
雲錦便自告奮勇去買。
而喬明瑾和喬母則按着周宴卿的指點,去巷子口看有沒有人挑柴火來賣的。
母女倆運氣很好。果然巷子口有兩個半大的娃子挑了柴擺在那裡。
兩人也沒有吆喝,就地擺開,兩個半大小夥子蹲在那裡等着生意上門。
喬明瑾見了,不由想起她那段砍柴賣柴的歲月。
一擔柴火能賣十文錢,她撿了一牛車的柴火能賣五六十文。靠着賣柴母女倆度過了最開始那段艱難的時光……
喬明瑾正感慨着,喬母那邊已經是在問價了。
“嬸子,買柴吧?這柴不貴,十五文一擔,若兩擔都買,給二十八文就行。”
兩個半大娃子,一大一小,大的能有十四五歲,小的也有十二三歲的模樣。
喬母左右打量兩個小夥子,問道:“你們是兄弟倆?”
大的那個瞧着是個機靈的,笑眯眯地點頭說道:“嬸子你眼光真好。我們正是兄弟呢。嬸子是剛搬來的?我以前沒見過嬸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