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
這個世道上沒有俠,隻有真惡人,和僞善人。
真惡人并不一定會作惡,他們可能隻是惡得不明顯,惡在一些,甚至算不得是惡事的瑣事上。
但是他們的心裡,卻絕對沒有善念。
僞善人也并不一定就不會行善,他們甚至會真心實意地去做幾件善事,又或許不隻是幾件。
可世上總沒有絕對的善,人的天性也總免不了醜陋。
“善人”心下積壓的惡念多了,等那張良善的面具掉下來的時候,藏在其背後的面孔,說不得會比惡人還可怕,還扭曲。
于是又有人說,這個世道上應當還是有俠的。
但也分大俠,中俠,和小俠。
大俠為國為民。
中俠行俠仗義。
小俠江湖義氣。
······
對于前者的觀點,王戊一直十分贊同。
這其中的原因,不隻是因為教她這個道理的人,是将她養大的師父。
更是因為她活了兩世,自然比多數人都要清楚,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的道理。
每個人都是有私心的,幾乎沒有人可以在自己的私心被觸及的情況下還毫不動搖。
至少王戊至今沒有見過那樣的人。
而她又是一個隻相信眼見為實的性子。
所以在王戊看來,隻要不算是惡的人,就都是“僞善”的,包括她自己也是。
畢竟,人啊,皆有好幾張面孔。
你不能當個真善人,那便隻能做個“僞善人”了咯。
蓋因如此,王戊同樣不相信這個世道上有俠。
前提是,如果那些大俠,真能像傳聞中所說的那般,大公無私,義薄雲天的話。
至于後者的觀點,王戊曆來都是嗤之以鼻的。
因為俠就是俠,到了那種境界的人,就應當既能行俠仗義,又可以為國為民,身上自然也少不了些許江湖義氣。
這三者不應該用來作為區分俠的方式。
而俠也不應該有大小之分,否則,俠便不再是俠了。
其實說到底。
這些近乎于是執拗的“偏見”,終歸都是因為在王戊的印象裡。
俠這個字的分量,仍然還是有些重的。
呵,想來也真有趣,她這個根本不相信俠的人,卻意外的在意俠這個字的含義。
細細回憶起來,上一世的“他”,确實也曾對着書本幻想過一些江湖與俠客的故事。
其中有風花雪月的柔情,有忠肝義膽的熱皿,有懲奸除惡的快意,有拂袖而去的灑脫。
但是慢慢的,“他”也就在生活的壓力下,一步步地認清了現實。
一點點地,忘了“他”的大俠夢。
所幸“俠”的概念,在“他”的記憶裡依舊是纖塵不染地,被靜靜地被擱置在那,始終都未曾有過半點改變。
以至于對此世的“她”來講,于當今這個世上,根本就沒有俠。
起碼她走遍了大半個當朝河山,也沒有遇到過一個真正的俠客。
雖說,王戊也不是沒有想過,由自己去當一名真正的大俠,起碼在她剛剛了解到這個世上居然真有武功這種東西的時候,類似的念頭曾在她的腦海裡出現過。
但是随着她遇見了她師父,并跟着對方跋山涉水,行走四方之後。
四季一輪輪地過去,見慣了江湖武人,和市井喧嚷的她。
漸漸的,也就沒再有過這般的想法了。
因為她自認明白了這江湖背後真正的面目。
那是一個,同前世幾乎一般無二的人間光景。
哦,别誤會,這所謂的一般無二,說得并不是這世上的物件兒,而是這世人的活法。
或許,無論哪個世上的人,最終都是會活出一些苟且吧。
誰也不比誰高尚,能不要太苟且的活着,便應當知足了。
我大概,是成不了一個大俠了。
王戊想。
因為她的心,早已不夠熾熱。
因為她終究不再是當年的那個少年了。
人總是這樣,待到赤子之心蒙了塵,便再難做到什麼初心不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