甯憶,字閣臣,江湖人稱“皿刀”,被譽為“天下三刀”之一,可謂是極高的評價了,幾乎是公認的天下用刀第三人,更勝于用刀之人無數的佛門,僅次于“天刀”秦清和“魔刀”宋政,而且未來成就有望直追秦、宋二人。要知道秦清也好,宋政也罷,都是在知天命的年紀跻身長生境,固然比不得李玄都和澹台雲,但也是極為不俗了,甯憶有望追上兩人,也就是說甯憶被認為是有望長生境之人。
如今的江湖,不論輩分,隻論年齡,大體可以分為老中青三代人,老輩中人已經開始逐漸離開江湖,比如徐無鬼、張靜修,便是還是留在世間的,至多還剩下二十年左右的時間。接下來的一代人則是正值壯年,在人世間還有四十年以上的時間,以秦清、宋政等人為首,也可以包括澹台雲,接下來就是年青一代,年紀大的如甯憶、李元嬰等人,而立之年,年輕一些的如李玄都、顔飛卿等人,及冠之年,人生剛剛起步,還有極為長遠的路途可走。
甯憶能以不足不惑之年的年紀走到今日的地步,說是天縱奇才也不為過,如果李玄都沒有諸多機緣,至多就是與甯憶持平。
作為當年與李玄都打平的人物,甯憶的确是個不能被小觑的人物,哪怕他如今還未跻身造化境。更何況現在的甯憶與剛剛脫離牝女宗的甯憶已經大不相同。
李玄都從來都不是一個小氣之人,不會将一家之學視作不傳之秘,雖然對待甯憶不像對待秦素那樣毫無保留,但他還是将部分法門傳授給了甯憶,尤其是在甯憶加入太平宗後,李玄都就将太平宗的許多絕學傳授給了甯憶,而李玄都的兩大絕學“太平青領經”和“南鬥二十八劍訣”又與太平宗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再加上甯憶也參與了“南鬥二十八劍訣”的整合修訂,所以甯憶與李玄都之間,談不上傳承,也是有些類似于師出同門的意思了。除此之外,甯憶還有自己的獨門絕學,也曾收過弟子,再往前推移,甯憶還是儒門弟子,“浩然氣”和“正氣歌訣”都有涉獵,若說所學龐雜,甯憶也不遜色李玄都太多。
不過所學再多,最終都要千機歸一,正如李玄都陸續學了“北鬥三十六劍訣”、“太陰十三劍”、“慈航普度劍典”,最終還是整合為了“南鬥二十八劍訣”,甯憶也是走了這條路,與李玄都不同的是,他用刀而不用劍。
甯憶拔刀之後,刀尖斜斜指地,刀刃朝向自己,而刀背朝向甯奇,雖然甯憶沒有開口說話,但意思十分明顯,請甯奇亮出兵刃。
儒門七隐士還有可能用些奇門兵刃,儒門大祭酒的兵刃隻可能是劍,甯奇取出自己的長劍,拔劍出鞘,三尺長劍神華内斂,不見青光白虹紫氣,不過劍身清亮如水,可以映人面容。
甯奇一抖掌中長劍,終于是開口道:“進招罷。”
甯憶也不廢話,直接一刀向前掠出,甯憶自創的“皿影幻身”和“皿刀十二式”本就是以速度見長,經過他的改進之後,又有增進,此時甯憶出手之快,實在不可思議,在這電光火石的一刹那間,“欺方罔道”的刀劍已經觸及了甯奇的咽喉位置。
幸而甯奇的境界修為要高出甯憶一籌,在千鈞一發之際險之又險地擋下了這一刀,不過他握劍的手掌還是微微一顫,甯奇這才驚覺甯憶的修為之高,距離自己已經相去不遠,進境之快,比甯憶當年在儒門的時候強出不知多少。
甯憶絲毫沒有因為眼前之人是自己的至親之人就心生猶豫,又是連續數刀,不見刀光殘影,微風不起,寂然無聲。便是甯奇也沒有捕捉到甯憶的出刀軌迹,隻能憑借直覺連出十數劍,周身竟無半分破綻,将甯憶的出刀悉數防下。
甯憶和甯奇鬥在一處,當真是刀光劍影了,甯憶境界更低,卻是處于攻勢,甯奇境界更高,卻是處于守勢。一連串金石碰撞之聲連綿不絕。
秦清雖然早就聽聞晚輩甯憶的大名,但是從未共事,更未曾與甯憶交手,此時見得甯憶出刀,審視片刻之後,發現甯憶與李玄都走了一條截然不同的路子,李玄都以氣機浩大著稱,甯憶體内氣機算不得雄厚,便是比之當年的李玄都也相差不少,但是氣機流轉速度極快,不遜于李元嬰。不過甯憶的快與李元嬰的快又有不同,李元嬰的快是純粹的速度之快,甯憶的快卻是變化之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