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簡:繁體
首頁 女頻 都市言情 我的系統不正經

第一千七百三十八章佛背金币

我的系統不正經 潇騰 1761 2023-04-12 00:39

  到了商代晚期,青銅貝也橫空出世了。

  在西方,小亞細亞的呂底亞人,被認為是金屬鑄币的發明者。

  而商代的銅貝,比呂底亞人的鑄币,還要早幾百年,可以稱為人類最早的金屬鑄币。

  作為貨币,銅貝具有更适于流通的耐久性和價值衡定性。

  用青銅澆鑄的無文銅貝,并沒有脫離原始貝型,分空心、實心兩種。

  腹面仿貝殼制造出一條凹槽,分直齒或曲齒兩種,隐約可見齒紋。

  背部隆起,不飾紋飾。

  有的上面鑿一小洞,方便把幾個貝穿在一起。

  對于商代的貝币來說,雖然安陽殷墟的婦好墓,一次就出土了近7000枚天然海貝,可目前來看這種天然海貝的價值不是很高,但收藏市場上并不太多見。

  商周時期的銅貝,目前在收藏市場上很難遇到。

  因為當時的青銅,仍被視為上等之材。

  能擁有青銅制品者,是權力與财富的象征。

  臣子若能獲得賞賜的銅貝,那可是極大榮耀。

  到了春秋時期又出現了包金貝,就是在銅貝表面包上一層極薄的金箔,不但美觀,還增加了價值體現。

  這就是戰國鎏金貝币,就是陳文哲第一眼就看到的,十分顯眼的古代金币。

  對于鎏金貝來說,具體的制作步驟是鑄成銅貝後,再于銅貝外層通體鎏金。

  經過如此處理的鎏金銅貝雖曆經滄桑,表層許多地方有所剝落,但仍然顯得華貴璀璨,令人愛不釋手。

  

  鎏金是古代勞動人民,在生産勞動中,總結創造的一種金屬加工工藝。

  這種工藝亦稱火鍍金、塗金、鍍金、度金、流金等。

  就是把金和水銀合成的金汞劑,塗在銅器表層,加熱後使水銀蒸發,使金牢固地附在銅器表面不脫落的技術。

  商周時期,似乎還不掌握鎏金技術。

  從已出土的文物上來看,在春秋戰國時期古人,已掌握了這項工藝。

  如信陽長台關楚墓出土的文物中,“鼎”和鎏金銅帶鈎等造型,有戰國早期的風格特征。

  北河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的“楚大官糟鐘”,其鎏金技術已相當成熟。

  所以,有的專家學者認為鎏金工藝初始時間,應定于春秋末期或戰國早期。

  鎏金貝目前市場上少有交易,因為存世不多,鮮有面世,使得不少玩了多年錢币的藏友也還沒有見過實物。

  所以,鎏金貝在許多藏友心目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神秘感,其收藏價值可謂不言而喻。

  第二種少見的金币,肯定就是楚金币。

  不要以為國内好像在哪裡一發現就是一窩,就算是陳文哲查看一群盜墓分子的收藏,也能發現大批,就認為這東西很多。

  其實,相比其他金币,楚金币是真的十分少見。

  楚國金币可是我國最早的金币品種,使用的時候切割稱量,所以現在發現的基本都不是完整的!

  整個一版金币,還是很少見的,也就怪不得那群盜墓分子舍不得賣。

  這畢竟是黃金,就算是害怕被人發現是古币,完全可以融了做普通金條出手。

  可以說,存儲這些金币,可以做兩手準備,何樂而不為?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