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祿山大軍渡黃河的消息讓李豫感到異常震驚,如果說河東還有潼關天險以阻攔安祿山進入關中,那麼他一旦渡過黃河,便可以從關内諸州南下,進入關中,那無異于狼進宅,給紛亂的關中局勢再添一把火。
李豫心急如焚,回頭向李泌望去,李泌一直在沉思不語,他沒有像李豫那樣表現吃驚,安祿山渡黃河在他的意料之中,盡管守潼關的軍隊兵力較弱,但隻要閉關不戰,安祿山再多的精兵也難以入關,可一旦安祿山過了黃河,問題便麻煩了,朔方無兵,各路大軍都聚集關中,關内道空虛,如果安祿山占據關内道以北,那對關中、對長安無疑如泰山壓頂,朝廷處于危卵之勢。
“陛下,當務之急是要将安祿山趕回黃河以東,可請求李慶安協助,請他擋住安祿山的兵鋒。”
“李慶安,他會嗎?”
“會!一定會,隻要他還自認為是宗室,自認為是趙王,就一定會對付安祿山,一山不容二虎,其實不用陛下出旨,他也一定會出兵,隻是陛下出旨更加名正言順,可将他綁在陛下身上,若是興慶宮搶先下旨,那可就麻煩了。”
李豫點了點頭,“朕明白了,朕立刻頒旨。”
李豫當即下旨,封李慶安為關内北道安撫使,巡視關内諸州,這其實就是命他率軍迎擊安祿山,又封戶部尚書裴旻為禦史大夫,前往李慶安軍中頒旨。
但做出這個決定還不夠,為了防止安祿山趁關中局勢混亂而公開造反,李豫決定和他的皇祖父議和,尋找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妥協方案,以集中兵力對付安祿山。
........
興慶宮,這些李隆基也同樣處于一種焦慮和緊張之中,他得到了消息,蜀王李璬已經抵達前軍大營,但正是因為他的出現,進攻勢頭迅猛的高仙芝忽然放緩了攻勢,駐兵陳倉以南的寶雞山,再不肯輕易動兵,這讓李隆基恨得牙根直癢,他知道自己這個十三子其實并不是什麼用兵謹慎,而是不肯為他賣命,為了保存實力,而漢中的李瑁也是象征似的打了一戰,淺嘗則止,也是為了保存實力。
李隆基心中有火,卻難以言述,隻得歎口氣對高力士道:“我的這兩個兒子都缺乏一種做大事的魄力,尤其是十三郎,空有十萬大軍,卻畏手畏腳,成不了大事啊!”
“上皇,不如和皇孫議和吧!”高力士小心翼翼地建議道。
“議和?”李隆基警惕地看了高力士一眼,不悅道:“怎麼議和?他肯讓位給我嗎?我看你是越老越糊塗了,連最起碼的判斷力都沒有。”
高力士知道李隆基的偏執,雖然不像他得病時那般昏庸固執,但也和開元年間那個從谏如流、銳氣勃勃的年輕皇帝完全不是一個人了,想勸服他,實在是難上加難,但高力士還是想嘗試一下。
“可是上皇,他畢竟是你的孫子,他的皇位上,就是大唐江山的延續,可如果被安祿山之流竊取了江山,那就将是我大唐的不幸,上皇,我們不能内鬥以利外賊啊!”
“你想多了,安祿山不過是跳梁小醜,不必把他放在心上,要擔心也是那逆孫去考慮,我就是一句話,那逆孫不下台,我就絕不會善罷甘休。”
高力士見李隆基執迷不悟,隻得歎息一聲道:“上皇出去走走吧!久在房内對身體不好,老奴陪上皇去後花園逛一逛。”
“也好!我也想曬曬太陽,你陪我去吧!”
他們話音剛落,便聽外面隐隐傳來一陣呐喊,李隆基眉頭一皺,對身旁的宦官道:“去看看,出了什麼事?”
宦官奔了出去,片刻便回來急道:“上皇,是聖上來了,就在殿外,他要求見上皇。”
“他來做什麼?不見!”
李隆基頓時惱怒起來,對左右喝道:“去!把他給給我趕走,我沒有這種孫子。”
高力士連忙勸道:“上皇,見一見吧!他這個時候來,必然有大事,不如聽一聽他要說什麼,然後上皇再做決定。”
李隆基連聲冷笑:“哼!他派兵來圍困于我,已經不念祖孫之情,我為什麼要讓步,我甯可死在興慶宮,也不會再見他,叫他滾!”
“上皇息怒,說不定他是來讓步的,上皇先聽聽他怎麼說,再攆他走不遲。”
李隆基臉色稍霁,便對高力士道:“那你去聽聽他怎麼說吧!我是不會再見他,你告訴他,我羞于見他這種欺淩宗族之人。”
“好吧!老奴先去看一看。”
高力士無奈,隻得快步向宮外走去。
.........
在興慶殿前的廣場上,李豫跪在台階前,腰挺得筆直,一遍又一遍地高聲道:“請皇祖父見孫兒,有大事相商!”
旁邊幾名宦官驚惶不已,幾次要來扶他,卻被他推開,無論如何,他今天一定要說服皇祖父,停止内鬥,一緻對外,如果皇祖父能推出一個他也能接受的新皇,那這個皇位他可以讓出,為了大唐社稷長治永安,為了徹底解決造成大唐動亂不止的土地兼并問題,他甯可放棄這個皇位,也要讓皇祖父知道,他是為了先祖打下的江山着想,而絕不是想留戀這個皇位。
“請皇祖父見孫兒,有大事相商!”
這時,高力士快步走了出來,老遠他便聽見了李豫的呼聲,他心中暗暗歎息,這麼好的一個孫子,這麼好的一個皇帝,李隆基就鐵定了心要趕他下台,口口聲聲說是因為他侵犯了宗族的利益,可實際上,還是一個‘權!’字在作怪,李隆基眼看要進土的人了,就是看不破這個權字,他要坐這個皇位,至死方休,卻不管身後洪水滔天。
高力士連忙上前,要扶起李豫,“聖上,起來吧!”
李豫卻固執地搖了搖頭,道:“高翁,我要和皇祖父面談,談一談大唐社稷的命運,如果他不來見我,我就決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