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4年,清政府派出第4批留**童,合計120人。留**童計劃每個幼童留美15年,學成後為國效力。
此後,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留學生史錦庸竟然剪掉了腦後的辮子!
這件事在所有留學生裡掀起軒然**,紫禁城那邊兒也大為震怒!
當年滿清入關,就下令所有漢人“留發不留頭”,如今拿着滿清的錢,卻公然與之對着幹!簡直豈有此理。
随後,史錦庸便被召回國内,與他一起回去的,還有幾個同樣有“反骨”的孩子。
要知道,當時的史錦庸已經考上耶魯大學,第二年就可以入學了!
清政府之所以如此狠心,是因為他們覺得:這幾個留學生和容闳一樣,都有一顆将“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赤子之心。
之後的幾年裡,除了極少數留在美國繼續學習的留**童,其他孩子相繼被提前召回國内。
留**童計劃,就此擱淺。
1912年,清政府滅亡,中國進入“神聖的共和國”時期,此時,距離第一批留**童赴美留學,整整過去40年。
容闳,也在這一年去世。
想來,冥冥自有天意,讓容闳有機會見證帝制的中國,變成共和制的中國。曆史的進程,又豈是滿清帝國的故步自封可以阻止?
而那極少數留在美國學習的幼童中,有一個天才少年,就是詹天佑。
1861年4月26日詹天佑誕生在廣東南海一個普通的商人家庭裡。
在他11歲的時候詹興洪夫婦經摯友譚伯勸說,決定送子報考幼童出洋。
詹天佑不負衆望,考取幼童出洋,随容闳由香港到上海,入上海出洋局預備班,從陳蘭斌習漢文,從容闳習英文,與蔡紹基、梁敦彥等首批幼童三十人赴美。
詹天佑美國康奈狄克州威士哈芬小學讀書共學了三年,第一年寄宿于校長家中。
第二年中國留學生事務所在美國哈德福城柯林斯街建成樓房,供教師及學生住宿,督責學生學習漢文甚嚴,詹天佑便和留學生一起居住在宿舍裡了。
17歲的詹天佑在紐哈芬希爾豪斯中學畢業,為全校第二名,并以優異成績考入耶魯大學謝菲爾德理工學院土木工程系并專習鐵路工程。
他在耶魯大學學習成績優異,多次獲得數學第一名獎金,并為耶魯大學優秀生聯誼會會員,當時耶魯修業期限為三年,而他僅僅用了兩年就畢了業。
畢業後立即回國。
當時清政府下令提前撤退留美學生,1881年畢業的中國留學生隻有二人。一個是詹天佑,另一個為歐陽赓。
回國後,詹天佑被派往福州船政局後學堂學習海軍輪船駕駛,成績優異,得五品軍功。
順便說一下,清政府對于這些回國留學生的安排和待遇吧。
甲午戰争前,清政府對數量稀少的回國留學生實行直接授官的政策。
政府規定:這些官費留學生不準半途而廢,不準加入外國國籍,學成後不準在外國自謀職業。
當時的兩廣總督沈葆桢對福建船政局派遣的35名留學歐美人員規定:對每一位學生建立檔案,記載他們的學習成績、肄業學堂、實習工廠、畢業文憑、可勝任何工作等,以此作為回國後任職、獎勵的憑證,出洋留學3年,回國後可保送各道府直接任職。
兩年間,32名首屆留歐學生相繼回國,清政府對其中成績優異的7名留學生,實行了官階、軍職的提拔政策。
并對第二批留歐回國的32位成績優異的學生加官進爵,給予官階、軍職的提拔。
并且,對回國不久在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留學生給予直接獎勵提拔為遊擊,參将甚至是知州。
千百年來,官本位盛行,不少人将科舉做官作為唯一的出路,正當科舉制度壽終正寝之時,清政府開辟了留學做官的新路子,這對鼓勵青年學子出國、吸引留學生回國,都具有很大的誘惑力和吸引力。
早期留美學生表現優異,得到提拔的很多。
1882年,廣東實學館成立,原名廣東西學館。
張樹聲于兩年年接替劉坤一擔任兩廣總督。
上文曾說過,朝鮮壬午事變時李鴻章丁憂,他暫時署理直隸總督,直接領導了朝鮮的平叛。
此後他就改任兩廣總督了,他對廣東海防建設頗為關注,上任後不久即向朝廷上秦設立西學館,奏折中陳述了設立西學館的理由、列舉了在粵辦學的有利條件。
他利用劉坤一在任時所捐的15萬兩辦學款,着手籌建西學館。
由于辦學經費有限,絕對不能象福建船政局那樣大開船廠,也不能象天津之并設多堂。
不如先專習駕駛這一項,等開辦事宜全部就緒,如果能夠籌到更多的經費接濟款項,再當逐漸推廣、增加制造業的學習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