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簡:繁體
首頁 男頻 曆史軍事 紅鸾記

第一百三十五章赴馬關甲午爆海戰 慶花甲慈禧擺壽筵

紅鸾記 潇騰 2762 2023-04-12 00:56

  而清軍方面,戰前沒有明确的戰略方針和作戰計劃。

  由于統治集團主戰、主和意見分歧,相互掣肘,事先既未組成專門的作戰指揮機構,更無統籌全局的戰略指導。

  始寄希望于俄、英等國的調停,繼則在海陸戰端已啟的情況下倉促宣戰,慈禧太後命令北洋大臣李鴻章嚴饬派出各軍,迅速進剿,沿江、沿海遇有倭人輪船駛入各口,即行迎頭痛擊,悉數殲除。

  據此,清廷決定增調陸軍赴朝,先在平壤集中,然後南下驅逐在朝日軍;以海軍各艦隊分守各自防區海口,北洋艦隊巡弋于大同江口以北黃海北部,并扼守渤海海峽,确保京畿門戶安全,策應在朝清軍。

  1894年8月16日,駐朝陸軍在平壤與日軍激戰數晝夜後潰敗,總兵左寶貴戰死,統帥葉志超等逃回國内。

  1894年8月18日,北洋艦隊與日本海軍主力在黃海大東溝附近海域遭遇,丁汝昌執行李鴻章“保船制敵“的方針,但北洋海軍在彈藥不足,在此情況下與日本艦隊進行了一場長達5個小時的海上會戰,結果極大地影響了戰鬥力的發揮,也加重了損失的程度“。

  中國軍艦沉沒4艘,日本艦隊亦遭重創。

  此後,清軍在鴨綠江、九連城等戰場與日軍激烈交戰,但終未能擋住日軍的攻勢。

  最終,旅順、威海等重要海軍基地失守,北洋水師覆滅。

  我們來分析一下北洋艦隊的覆滅原因吧。

  首先北洋艦隊的覆滅與朝廷舊官員是分不開的,衆大臣将北洋艦隊視為李鴻章的私家軍,挑撥其與慈禧的關系,提醒慈禧心加戒備。

  朝廷舊官員的内鬥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北洋之外的黨派之争,一種是北洋之内的黨派之争。

  先說北洋之外的吧,主要有兩大派系,一是以翁同龢為首的清流派,包括抗議海防捐的張之洞,二是以李鴻章為首的北洋洋務派。這二者之間先是由私人恩怨再到國家政見的不同引起。

  而光緒帝對師傅的尊敬和信任也導緻清流派變成了帝派。

  作為翁同龢的門生,光緒皇帝深受其思想熏陶,深以清流言官的意見為是。

  光緒皇帝認為李鴻章膽小怯懦,認為其在對日作戰上過于謹慎。

  于是1894年7月16日,光緒皇帝下旨,申饬李鴻章,令其将北洋的全部軍隊送上前線,準備作戰。

  旨意要求立即布置進兵一切事宜,若再顧慮不前,行事拖沓,循緻贻誤戰機,定惟李鴻章是問!

  帝黨對淮軍的攻擊首先從質疑其戰鬥力開始。

  清流言官一直認為淮軍畏縮懼敵并深恨痛之。

  同時調湘軍等非淮系軍隊北來的計劃在中日開戰後就在逐步實施中。

  

  1894年8月6日,陳湜奉令"募舊部勇丁數營,一俟成軍,即行北上"。

  8月15日,翁同龢至友湖南巡撫吳大瀓自請帶湘勇北上助戰。

  8月21日,在籍布政使魏光焘奉令募劉錦棠舊部數營,即行北上。

  此外,清流中久負時望的疆吏李秉衡也由安徽巡撫調任山東巡撫,以參預北洋防務。

  此外清流派還多次請求調撥滇軍、粵軍等地方軍隊北來,以改變清廷倚重淮軍之勢。

  但問題在于,這些或臨時招募或缺乏訓練的部隊,其戰鬥力與已經進入朝鮮的淮軍,還有相當距離。

  這樣的多省部隊全部打入北洋,管理上産生極大的混亂,而且由于派系不同,各自紛争不服領導,導緻整個軍隊的戰鬥力不增反降。

  帝黨打擊淮系的主要手段還包括點對點打擊淮系文武大員。

  舉凡淮軍将領和北洋人物,除聶士成等個别人外,幾乎人人皆遭彈劾。淮軍陸軍将領有葉志超等,海軍将領及有關人員有丁汝昌、劉步蟾等,李鴻章的幕僚及主辦北洋後方勤務人員如盛宣懷等;李鴻章的親屬子侄如李經方、李經邁等。

  禦史李念茲甚至有淮将除聶士成外,無一善良之語。這些舉動是帝黨打擊李鴻章的一種策略。

  這種打擊措施是很緻命的,雖然說這些人也不是清白的,畢竟各有各的問題,但是大戰在即,臨陣換将根本不可能,讓他們帶着情緒和問題上陣也會産生各種各樣的顧慮,對戰争十分不利。

  其次就是北洋軍隊内部的鬥争也十分地殘酷和劇烈。

  北洋海軍部分繼承了晚清軍隊落後的制度和習氣,水師後勤管理腐敗。

  北洋水師創建初期,後備人才不足,所以李鴻章借材于閩,大部分的高級海軍将領均來自船政學堂,福建人為主。

  但是李鴻章不希望長期如此。

  隻因船政學堂當年是左宗棠和張之洞建立的,相當多的人才都是他們的嫡系,雖然說也算是忠臣良将,然而不是自己的嫡系就很難領導。

  就象是李鴻章的淮軍也不服從曾國藩的領導一樣,這樣的軍隊派系已經形成了某種程度上的軍閥部隊了。

  故1879年,李鴻章正式上奏,将丁汝昌留用北洋海防,充當兵船督操,後擔任提督。

  李鴻章又奏請開辦天津學堂,想逐漸讓新生人才代替來自船政的高級将領,到1894年甲午海戰的時候,天津學堂的畢業生已經開始擔任二副、水手長等職位。

  但是在這段期間内,北洋水師産生了内部矛盾。

  劉步蟾利用鄉情,聯合閩籍軍官,與丁汝昌明争暗鬥,在水師中形成了閩黨,逼走了水師教習英國人琅威裡。

  丁汝昌也一直試圖改變現狀,例如廣東水師的"廣甲"留在了北洋水師,丁汝昌将淮軍将領吳敬榮任命為管帶,就是想擺脫閩黨的控制。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