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同龢(1830年~1904年),字叔平,号松禅,别署均齋、瓶笙、瓶廬居士、并眉居士等,别号天放閑人,晚号瓶庵居士,江蘇常熟人,中國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書法藝術家。
他是體仁閣大學士翁心存第三子,受父親影響,翁同龢從小勤學好讀,絲毫沒有官家子弟的纨绔之氣。
鹹豐六年,一路過關斬将的翁同龢,到保和殿參加殿試。由于他文筆和書法均是上乘,被列為一甲一名,高中狀元。
此後,翁同龢授修撰,入翰林院任錄館别修。
兩年後,任陝甘鄉試副考官,随即外放做了陝西學政。
學識淵博的翁同龢随後又被朝廷召回,僅用十年時間,便被提拔為内閣學士,兼禮部侍郎。
曆任戶部、工部尚書、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
不過,這還不算最得意的。
最得意的是被朝廷選為帝師,先後教授同治帝和光緒帝兩任皇帝。
人臣高貴,無為帝師。
在清朝如果能成為皇帝的老師,那自然是榮譽極高。
同治四年,35歲的翁同龢在弘德殿教授同治帝。
翁同龢入值弘德殿期間,同時也為經筵講官,奉命去養心殿為兩宮皇太後進講《治平寶鑒》一書的有關章節。
對翁同龢來講,給垂簾聽政、掌握實權的兩宮皇太後進講比給年幼無知的同治帝進講更為榮耀,但一旦出錯,不但贻笑士林,而且有可能被革職為民,身敗名裂。
因此,在第一次給兩宮皇太後進講的前夜,他将要進講的内容溫習再三,幾乎一夜沒睡。
他第一次進講的題目是《宋孝宗與大臣陳俊卿論唐太宗能受忠言》。
在進講中,翁同龢反複闡述了君主虛懷納谏、禮賢下士與國家利益的關系,講得不僅儀節規矩大方,而且思路清晰、語言流利、剖析精當,兩宮皇太後及在場王公大臣無不感到滿意。
此後,他還給兩宮皇太後進講了關于宋、金、元、明四朝帝王政治事迹的15個專題。
在進講這些專題時,他将曆史與現實結合起來,并借兩太後的提問,根據個人所見所聞,如實陳述,大膽批評當朝弊政,并相應提出改正意見,其中許多意見後來被采納。
他如此敢于直言進谏,這在當朝上大夫中是極少見的。
在教學期間,由于他講解深入淺出,旁征博引,又能聯系實際,切陳時弊,因此受到了兩宮太後及同治的信賴和器重。
他曾先後擔任清同治、光緒兩代帝師。
他不僅出身尊貴,同時入仕之後也受到皇帝和太後的重視。
特别是在光緒帝時期,成為帝黨領袖,在朝堂與後黨相争,可謂風光無限。
翁同龢是光緒帝最信任的臣子,他不僅小的時候教育光緒帝帝王之道,闡述時局。
長大之後,也站在光緒帝這邊,支持維新。
但是光緒帝如此信任他,不僅僅是因為翁同龢是他政治上的倚仗,同時翁同龢也是他精神的支持。
翁同龢于光緒帝而言,不僅僅是老師,還是“父親”。
光緒帝是在睡夢中被抱入皇宮的,迷迷糊糊中就成了大清帝國的皇帝。
4歲的光緒帝那個時候并不了解“皇帝”意味着什麼,随着時間的發展他認為皇帝應該是“孤獨而無助”的。
對于慈禧太後而言,光緒帝既非他親子,也沒有情誼,隻是一個便于自己掌控大權的傀儡而已。
對于新帝慈禧是看輕的,并不将他當回事兒。
上行下效,慈禧都不将光緒帝當回事兒,也别指望宮中那些靠眼色過活的太監宮女能仔細的伺候着了。
所以光緒帝小的時候不僅離開父母,此後再不能感受到親情的溫暖,同時也遭受着身體和心理兩重折磨。
光緒帝但凡一點不合慈禧心意,動辄打罵。而奴才們伺候起來也不盡心,光緒帝小的時候是悲慘的。
據《滿清野史》記載:“皇上每日三餐,其飯食有數十種,擺滿桌案,可離皇上稍遠的飯食,大都已臭腐,接連數日不換。
靠近皇上的飯食雖然并未臭腐,可經多次加熱,已不能可口。”
所以光緒帝說是天子,實際上就是一個孤兒。
他之所以身體孱弱,也是因為小的時候營養不良,身體被搞壞了。
這雖然是野史記載,但也并非空穴來風。
擔任過光緒帝起居注官、史官的恽毓鼎所寫《崇陵傳信錄》記載:“緬懷先帝禦宇不惟不久,幼而提攜,長而禁制,終于損其天年。
無母子之親,無夫婦昆季之愛,無臣下侍從宴遊暇豫之樂。平世齊民之福,且有勝于一人之尊者。”
光緒帝在這樣的生活壞境中成長,相比于難以伴在身邊的生父,教導他的老師翁同龢則更能給他心裡安慰。
光緒帝年幼體弱,因此夜晚睡覺之時,害怕打雷閃電。
翁同龢曾将年幼的光緒帝抱在懷中,輕聲細語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