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黑山軍又粘上來了。”
于正如何肯輕易放跑了鄭國軍隊,更何況左濮麾下畢竟兵少,怕是應付不來這支萬餘人的大軍。于是他隻能重整軍勢,尾随而行,卻又不輕易與之交戰。
敵不動,我不動,敵若動,我亦動。
黑山軍并不急于交戰,一旦鄭人擺出交戰的陣勢,他們便會主動後退,但一旦鄭人開始行軍,他們又會主動粘上來,始終保持着若即若離的距離,這卻是另鄭軍上下頭痛不已。
于正如此行為的想法很簡單,優勢在我,每拖延一刻交戰,己方的優勢也就越多一分,故而拖住卻不主動交戰才是最符合戰場利益的。
因為先前的一番大勝,報銷了鄭人前軍、後軍總計萬餘人馬,此事經過黑山軍主動的大肆宣揚後,新收複那幾邑的幾家大族的态度也有了明顯的改變,不但主動派遣弟子率領族兵請求一同參戰,連日常派役之事都積極了許多。
“主君,算上暴氏、邬氏等幾家派出的族兵,人數上我們也趨近萬人了,不比鄭軍少多少了。”計察喜笑顔開地彙報道,不僅是族兵的加入,各家更是支援了一批糧秣。
雖算不上雪中送炭,但能錦上添花也是好的。
于正對于各家積極表現之事并不嫌棄,暫時也不會去計較他們之前首鼠兩端之事,大大方方将這些人都收為了己用。并派了自己的家臣上士元銳代為統帥這些族兵,雖然不能作為主力使用,但壯壯聲勢、打打順風仗也是好的。
有了這些本地大族族兵的加入,黑山軍便算基本具備了本土作戰的優勢,不但地理上了解的更為詳細,物資的供應上也更充足了。
鄭軍的公子元卻是另一番模樣,他雖、已多次領兵作戰,有着豐富的戰場經驗,對這些趨炎附勢的地方勢力也有着一定的認識,也正是基于此,他才會當機立斷,趁着軍中糧草未盡之時,先行撤離戰場,而不是把轉敗為勝的希望放在這些本地家族身上。
雖然之前他的确收到了多家的來信,相約大軍一到便會協從起事,但如今戰局變幻,這些書信已經全無意義。即便真細究起來,各家也不過是推出幾個替罪羊了事罷了。
公子元吩咐将軍中三日的口糧勻成五天使用,勢要在五天内重新打通與鄭國的聯系。
另一邊的左濮也已收到了于正的嚴令,要求不惜一切代價,阻止鄭軍的南歸。即便戰至一兵一卒,也絕不能讓他們渡過濟隧河。(公元前360年魏國以濟隧為引水渠首段開鑿“鴻溝”,是中國最早的人工運河。)
古人依河而居,不少城邑都是建在河邊上,比如垂隴邑、郲邑以及踐土邑等都是建在濟隧河兩岸。
“左君,此次鄭人南歸,恐怕是要走郲邑這一路了,畢竟垂隴附近因為荥澤水域的擴大,已經成了一片**沼澤,鄭人多車馬而無舟楫,所以從垂隴破圍的可能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