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征讨,因為有着衆多諸侯國的參與,算上早就嚴陣以待的江、黃兩國,總計有十國諸侯之多,可稱是東周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諸侯聯合軍事行動了。
誓師大會完畢,諸侯聯軍便浩浩蕩蕩地向着蔡國所在進發了。
蔡國為楚國屏幡,伐楚必先伐蔡,何況因為蔡姬之事,齊侯莫名其妙被戴了綠帽子,他也要好好教訓下這個不知好歹的蔡國。
雖然因為息妫夫人之事,蔡楚曾經也相互交戰,但那都是兩國前代國君之事了。如今随着楚國的快速壯大,蔡國早已倒向了楚國一邊。
随着蔡國的倒戈,陳國日益面臨楚國越來越大的壓力,所以此次陳國國君才放下了與宋國的邊境争端,千裡迢迢前來參加會盟。
于正率領着麾下的一千黑山軍,也跟随着諸侯聯軍一起行動。因為共邑的争奪還沒結束的緣故,所以于正将黑山軍的精銳都留在了共邑,并未帶上鐵甲軍等精銳兵種。
而且為了防止旁人觊觎他的鐵器,于正的這一千軍隊還特地換下了所有的鐵制兵器,從中牟邑的繳獲中選擇了青銅兵器,給部隊再次大換裝,加以掩飾。
如此一來,部隊戰力的下降是肯定的,不過好在此次是由齊國、宋國、鄭國等大國打頭陣,而像衛國、許國等,純粹是來壯聲勢的,一般并不需要真正上陣厮殺。
這可是整整十萬大軍!在這個大多數國家還沒有設立常備兵的時代,十萬大軍的強大軍勢足以震懾各國了。
齊侯身為盟主,能親自統帥十萬大軍征戰,自是志得意滿。但他不可能事事親力親為,所以反倒是身為齊相的管仲在負責整個大軍的調兵遣将以及轉運工作。
十萬人的大兵團行進,光是吃喝拉撒都不是一件簡單之事,而管仲卻能将此打理得井井有條,使得各國軍隊都不虞有糧草之缺,隻此一事,便可看出其盛名之下名副其實。
于正身為衛國大夫,倒是也有機會跟管仲打個照面,甚至能交談上幾句,至于齊桓公,憑他的地位那是沒法上前交談的。
各家軍糧不缺,大軍士氣就高,沒過幾天諸侯聯軍便由宋國、經過陳國,抵達了陳、蔡兩國的邊境。
蔡國人哪見過這麼大陣仗的軍勢啊,當即便緊守城門不出,往楚國遣使求援。
齊侯與管仲一商量,這好不容易集合起來的諸侯聯軍,這第一仗是隻許勝不許敗也不許托,因而也不派其它各國的士卒當炮灰了,卻是将自家齊國的精銳派了出來。
于正不用打仗,還有戰争可看,自是樂得高興,立馬帶着手下家臣來到了戰場邊緣,觀摩起來,想要學習一下的齊國攻城戰術。畢竟齊國天下精兵的名頭也是名聲在外,要不然也不會為齊侯奪得了霸主之位。
有這個想法的各國士大夫們還不少,不少人都在家臣的護衛下來到了戰場邊緣,觀看齊兵的實力。
當前的這座蔡國邊境城邑,調集周邊各邑之兵,也不過湊得三四千人把守,而光齊國就有近三萬之卒,其餘諸侯聯軍的七萬餘人更是将城池圍得水榭不通,連一隻蒼蠅也飛不進來。所以即便周邊各邑有些富餘兵力,也不願白白送進這個無底洞來。
于是,齊軍隻是發動了兩三次沖鋒,鬥志不高的蔡軍就潰散了,聯軍首開得勝,輕松取得了第一場攻城戰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