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國原本的疆域北接于邢,東北接狄、齊,西接于魯,南接曹、宋、鄭,恢複哪一部分疆土大有講究。
按齊國齊侯和管相的意思,衛國要重新建國,不如先收複東境,這樣便可依附于強齊,如邢國在夷儀(今邢台漿水)立國之事,得到保護。
如此,衛再有事,齊國之兵便可朝發夕至,不會再有救援不及之事發生。
(邢國被狄人滅國後,在齊桓公的建議下決定遷都到齊國附近的夷儀,于是齊國便幫邢侯在夷儀建了一座新都城,從此,邢國便淪為了齊國的附庸。)
按曹、宋兩君的意思,衛國當先複南境。理由也很簡單,南境處于曹、宋、魯三國之間,商路較為發達,在此地重新立國可以早日恢複國力。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他們卻沒有直說。那就是如果衛國在南境重新立國,那麼曹、宋在邊境上就又重新有了一道屏障,可以不用直面狄人的兵峰了,減少邊境的壓力。
如今狄人中有一支強盛的部落名叫鄋瞞﹐因其族人體形高大故又名長狄﹐分布于齊、魯、宋、衛之間的隙地(無主之地),勢力很大,屢屢經過華夏諸國劫掠。
宋國雖看似遠離狄境,但曆史上也曾遭狄人入侵過。
宋武公在位時(公元前765~公元前748年),長狄人鄋瞞部落大舉伐宋。雖然宋國在長丘(今河南封丘南)擊敗了長狄人,并俘獲長狄的首領緣斯,但在此戰中,宋國也是死傷慘重,諸位重要大夫盡皆戰死。
所以,宋、曹兩國這麼積極地幫助衛國自然也有這個原因,衛國如能重新複國,便能幫助兩國看守好北方被洞穿的門戶,減輕時刻防備狄人的壓力。
所以,齊、宋、曹三國雖然都願意出兵幫助衛國複國,但因各自利益不同,明顯分成了兩方,互相争持不下。
以衛國現今的實力,能夠在諸侯們幫助下複國已經是感恩戴德了,本是沒有多大話語權的。但如今既然齊國和宋、曹兩國的意見相左,那衛國的意見就顯得重要起來了。
在姻親國宋國的提議下,齊桓公也派了使臣問詢衛國君臣的意見。
“諸位臣工,開春即将到來的這一戰,便是我衛國的複起之機,關系到國家的社稷存續。如今,齊國與宋、曹兩國的意見不一,導緻大軍遲遲不能有所行動,齊侯寬仁,遣使來詢。
今日,大家便暢所欲言,共同來議一議,我們衛國該當如何行事,這複國國都之地是選擇東境還是南境?”
衛君姬申對着衆人說着,又率先指了華龍滑先行發言。
“華龍滑大夫,你是本國的太史,知曆法懂國史,你先來說說看?”
軍政大事,能被國君第一個點名發言,也是一種榮耀。看來華龍滑大夫這一段時間的君前侍疾,果然有效,如今很是得寵。
太史大夫華龍滑聞言,起身先對着國君行了一禮,以示尊敬。這才轉過身來對着衆多同僚,略有些得意之色地說道:
“臣以為,自從齊國數次與諸侯會盟後,就被共推為‘諸侯盟主’。齊侯高舉‘尊王攘夷’的旗幟,匡扶弱小諸侯,讨伐戎狄蠻夷,連周天子都贊譽有佳。
此次三國助我衛國驅狄,也是以齊國為主,不如便聽從‘盟主’齊國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