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簡:繁體
首頁 男頻 曆史軍事 春秋最強野心家

第一百零三章:楚又伐鄭 三 士族子侄

春秋最強野心家 潇騰 1575 2023-04-12 00:57

  邘邑各士族讓年輕的後輩子侄出仕于正,這一衛國的分支小宗,從另一方面看,也是對主宗無能的失望表現。

  大宗小宗的關系,大宗是樹幹,小宗是枝丫。所以在朝堂上,大宗是君,小宗是臣;在宗族事務中,大宗是族長,小宗是附屬。

  然而,在如今這個時代,大宗小宗的地位卻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自晉國曲沃代翼後,晉國的小宗便篡奪了大宗的權利地位,一躍成為了晉國的國君,也算是“下克上”的一種。

  邘邑士族們如此表現,國君尚還能持重,不發一言,作為嫡長子的邘成卻坐不住了,要知道于正也是嫡子,嫡次子也是享有一定繼承權的。若是國内的士大夫們都紛紛倒向了于正,那他這個儲君的位置自然也就坐不穩了。

  邘成倒也聰明,在手下門客的建議下,卻是來了個苦情計,先行向國君哭訴,言說自己不如公子正賢明,主動請求國君立嫡次子于正為太子。

  這種退位讓賢之事在曆史上不是沒有,相反,還是流傳各國的美談之一,遠的便有吳國建立者太伯奔吳之事。

  周太王生有三子,長子太伯(泰伯)、次子仲雍和小兒子季曆。季曆的兒子姬昌聰明早慧,深受太王寵愛。周太王想傳位于姬昌,但根據當時傳統應傳位于長子,太王因此郁郁寡歡。泰伯明白父親的意思後,就和二弟仲雍借為父采藥的機會一起逃到荒涼的江南,定居于梅裡(今江蘇無錫的梅村),自創基業,建立了勾吳古國。(武王分封,封其後代為二國:其一為虞國,其二為吳國。)

  

  近的便是最近宋國之事,宋國太子茲甫(宋襄公)還有個庶兄目夷,素有賢明,于是茲甫在父親面前懇求,要把太子之位讓賢于庶兄目夷,還說:“目夷年齡比我大,而且忠義仁義,請立目夷為國君吧。”

  于是,宋桓公把茲甫的想法講給目夷聽,目夷聽後不肯接受太子之位,說:"能夠把國家讓給我,這不是最大的仁嗎?我再仁,也趕不上弟弟啊!況且廢嫡立庶,也不合制度啊"。為了躲避弟弟的讓賢,目夷逃到了衛國,茲甫的太子之位沒有讓出去。

  這兩件事都被傳為美談,于是邘成也來學這一套,當然他不是有心讓賢,而是知道以父親守成執禮的性格,肯定不會違背如今的嫡長子繼承制。

  果然,國君聞言心中聳動,明白了此事所産生的惡劣影響。邘國本就勢弱,若臣子有了二心,加上諸子争位,那國之将亡矣。

  于是,國君好生安慰了太子邘成一番,再次對着臣下們重申了他的太子之位。并且帶着族人正式敬告了宗廟,将于正小宗的身份記錄在冊,算是明确了兩支的地位。

  這可是一招狠棋,明确了于正小宗身份後,他就失去了繼承的權利,今後隻是邘氏在衛國的小宗而已。即便将來邘成身故,國君之位也有大宗邘成的子孫們來繼承,卻輪不到小宗的頭上。

  若是将來于正仗着兵強馬壯,要以小宗來奪大位,行晉國曲沃代翼一樣之事,那也難免世上輿論菲菲,背上個忤逆的名聲,需得幾代人的努力才能洗刷幹淨。

  這樣一番行動下來,家臣們自也明白了國君維護嫡長的心思,再有什麼想法也收斂了不少,紛紛再次向太子邘成靠攏。國君見此也很得意,自己成功避免了邘邑的分裂風波。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