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正畢竟是不是此時的土著,思維更加開闊,卻是立馬結合後世知識,想到了幾個解放生産力的辦法。
一是建立類似後世托兒所、幼兒園,這樣的育兒機構。把太小還不能照顧好自己的小朋友們統一管理、照顧。如此,家中婦女的育兒負擔就減輕了很多,也就有更多時間可以從事生産勞動。
二是工農分家,重新定位。把紅龍寨工匠營,定位為後世工業重鎮一般的存在,把生活在紅龍寨的人全部轉化為工人。如此,像耕田、砍柴等費時費力的農業活計,則全部交由其它各寨的人員去完成,以它寨之農業,養活工業寨。
隻要給工人們足夠多的工資報酬,讓他們覺得做工的收益比種田高多了,相信他們也會逐漸樂于接受成為職業工人的。
這兩個辦法,一個是把女性從家庭育兒中解放出來,一個是把勞動力從農業生産中解放出來,可說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于正把這個思路跟家臣們一說,衆人卻神色古怪,不僅一副聞所未聞的的樣子,還顯得有些憂心忡忡。
比如元銳,他就擔心地說道:“像這樣,把各家的孩子從父母身邊拿走,集中到一起撫養,這事未免也太有悖人倫了,恐為禮法所不容。”
于正隻能解釋,不是真的要拿走,每天太陽落山前,孩子們還是要父母領回家的,隻是白天的時候集中在一起看顧而已,方便父母勞動而已。
“這‘養育院’可以給幼兒們提供中午的食物,物資富餘的時候,甚至還可以提供免費的羊奶。”于正說道。
為了讓人們更容易接受這個新事物,他不但要提供免費的看顧服務,而且還管一頓中飯,甚至有免費羊奶可喝,條件可謂十分的誘人。
然而,這事還沒完全打消家臣們的顧慮呢,那邊對于工農分離之事,家臣們同樣提出了不少反對意見。
華夏民族對土地愛得深沉啊,哪裡肯放棄土地成為職業工人,家臣們一緻認為這事不可行,甚至弄不好會引起黑山民衆的**。
最後,在家臣們的堅持下,于正隻能選擇退讓,答應不采取強制模式推行。
“也罷,此事不可用強,隻能以利導之。”于正對着家臣們歎道,心中苦笑:果然,領先一個時代,有時也是很痛苦的。
于正并沒有放棄他的想法,而是決定以經濟學為工具,讓市場帶着人們做出最合理的選擇,順便給古闆的家臣們好好上一課。
他相信,隻要做工的收益足夠高,在糧食充足的情況下,人們自然而然地便會湧向工廠,去賺取最大化的利益。
到時候,婦女們為了做工方便,自然會把小孩送到學校去;農人在田地和工廠間也同樣會選擇工廠優先。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市場經濟,這才是當下最難的。
當前黑山的經濟制度有些像後世的計劃經濟體制。因為沒有足夠的銅,所以在黑山内部貨币的流通是非常少的,大多數人采用的還是以物易物的方式。
市場上的商品也不多,各個村寨基本都是自給自足的生産方式,隻是偶爾會出來趕個集,買點鹽和布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