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簡:繁體
首頁 男頻 曆史軍事 重生宋末之山河動

第704章 機遇

重生宋末之山河動 潇騰 2909 2023-04-12 00:58

  百般無奈時,有人提議走海運——這是僅剩的一根救命之草。但是此前中國的南糧北運,曆代皇帝都不敢打海運的主意。那片神秘莫測的海域,每個漩渦、每片波浪,都是噬人的陷阱。礁石林立,氣候暴戾,加之缺乏足夠适航的海船和水手,而更讓人們談虎色變的是海盜猖獗。忽必烈決定铤而走險,命令羅壁、朱清、張瑄三人不惜一切代價開辟出一條海上航線,後兩者恰恰都是江湖上沒人敢惹的海盜!

  朱清是崇明姚沙人,原系楊氏家奴,因不堪虐待,殺其主而避迹海上,與張瑄結夥販賣私鹽,後來共同淪為海盜。他們稱霸海疆,對海上航道爛熟于心。因此熟悉南北海道諸島門戶。後受宋朝廷招安。宋亡後,朱降元。至元十三年,受元朝伯顔之命,将南宋庫藏圖籍運至大都。至元十六年,朱随都元帥張弘征戰被升為武略将軍。至元十九年,朝廷尋求南糧北調的運輸路線時,朱清、張瑄建議海運,被采納。

  三人受命後立即在上海制造平底海船,這是針對黃海沿岸沙多灘淺的特點,繼而又招募一批漕丁漕夫,忽必烈為鼓勵船隊,每人按一戶五口計算發放口糧。“海盜們”便開啟了中國海上漕運史前無古人的冒險之旅。如此龐大的船隊,要跨越東海、黃海、渤海三大海域,長距離且陌生的海途,即使朱、張二人也感覺是兇多吉少。

  海運船隊馱糧近五萬石自平江劉家港入海,經海門縣黃連沙頭,抵西海州,曆膠州,一個多月後到達成山,水程共計一萬三千餘裡。然後,再由成山沿内海西進,最終在海津鎮靠泊,一年後這批糧食才運抵大都。曆盡坎坷的海上漕運,為南糧北運敲開了一扇嶄新卻又是兇險之門。

  此後他們又相繼摸索出兩條新航線,海運效率大增。順利的話,最快十天天就可以由浙江抵達大都,而這條航線趙昺卻知道至現代尚在使用。而海運運糧數量也呈階梯式蹿升,如今已達百萬石計,途中糧食損耗也大為下降。海上漕運此時已經成為關乎元大都存亡的經濟命脈,而羅壁為此被任命為懷遠大将軍、管軍萬戶,兼管海道運糧。

  海上運輸線的開通,使得北方缺糧的可怕後果沒有出現,忽必烈還用進京漕糧巧妙地打出一張張親民牌,他把大批糧食用于赈濟貧民,以彌合蒙、漢民族間的溝壑。且海運不僅盤活了忽必烈執政困局,亦使我國一直沉寂落後的漫長海岸線突然活躍起來,漕運還急速提升了造船能力和技術水平。

  而劉家港密密匝匝的内河水系勾連江南産糧區,又外接出海口,憑借其優越的地理位置成為漕運的起航港,江南各地的運糧漕船從四面八方駛進這裡,在此倒載裝入海船,開啟北運大都的旅程。一時間,自古寂寂無聞的劉家港,湊齊了天時、地利、人和,搖身變成江南最大的糧米集散地,已經呈現出曆史上“天下第一倉”的雛形。

  

  所以趙昺覺得老頭兒眼睛真毒啊,一下就找出了重點所在。截斷了元朝的海上漕運的通路則等于卡住了他們的脖子,若是沒有了大量的南糧北運,将嚴重削弱其軍事能力,也将動搖他們統治的根基,因此劉家港将是元軍必救之地。

  另一方面趙昺也意識到自己的誤判,起初自己隻将敵龍灣水軍視作大敵,卻忘了那些漕兵同樣是一支不可忽視的海上力量,他們精通操舟弄潮,而朱清、張瑄之流又是海盜出身,且其麾下也皆是按照水軍編制,拿起刀槍便可作戰,戰鬥力不可忽視。

  同時劉家港駐泊着漕船千艘,同樣可以作為戰船使用,敵軍也可以利用漕船實施快速機動,增調援軍。因而對這股力量不容忽視,必須在戰役開始之初将他們打掉,在搶得先手之時還可以獲得辎重補充,減輕後勤的壓力,并可支撐大軍長時間作戰。不過兩線作戰動用的兵力卻要增加,尤其是水軍面臨的壓力将大幅增大。

  “陛下是不是在擔心兵力不足啊?”看小皇帝陷入苦思之中,應節嚴意識到其遇到了問題,捋捋胡子問道。

  “先生所言正是,兩線作戰動用兵力已經超出了朕的構想,若是傾瓊州軍力,遭敵偷襲将有自斷根基之虞!”趙昺言道,“而要解瓊州之困,隻能動員閩贛、閩廣、漳廈、兩浙等地的各軍同時舉事,吸引各地敵軍,使敵無力用兵瓊州,可如此是不是有些小題大做了?”

  “陛下此言差矣,他們在各地蟄伏數載,控制了大片區域,正可借機收複州縣,使各處連成一片!”應節嚴言道。他清楚小皇帝一直擔心的是過早的暴露實力會引發元軍的大肆清剿,因而遲遲沒有發動,當下仍然難以下定決心。

  “應知事所言甚是,若敵酋忽必烈一死,各處宗王将前往奔喪,選出新的汗王,那時兵力一空正是各處用兵之機。”陸秀夫也點頭道。

  “嗯,陸相之言有理!”趙昺點點頭……

  按蒙古習俗,新大汗确立,必須經過宗親聚議的忽裡台大會通過,才能成為合法大汗。雖然忽必烈在策封诏書中以成吉思汗的遺訓作為冊封太子的根據,但這種确立儲君的方式并不符合蒙古習俗。外宗宗王對于忽必烈繼承汗位便多有不服,前有四大汗國的分崩離析,後有兄弟阿裡不哥的争位及窩闊台一系的宗王的反叛。最高汗位轉到拖雷系後,繼承汗位的長子蒙哥暴卒,忽必烈和阿裡不哥争奪汗位。

  阿裡不哥作為幼子,已成為蒙古汗國本土的實際統治者。他準備召開庫裡爾泰,以确保自己被舉為大汗。而忽必則烈搶先行動,率軍北上,在開平自稱大汗。阿裡不哥則在和林稱大汗。一國不容二主,于是,忽必烈和阿裡不哥兄弟大開殺戒。經過多年鏖戰,阿裡不哥敗北向忽必烈投降。忽必烈為了籠絡人心,沒有殺他,而是作為俘虜囚禁至死。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