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8章 布局
<>天才壹秒記住『→網.』,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十月行朝部試如期舉行,此時的科舉考試并非像現代人理解的那樣隻需一篇文章就能登科當進士,做狀元。其實也是分有多個專業科目的,“常科”就是常設之科,類似今天高考等公開考試,國家規定大綱、内容、時間和具體程式。除進士科之外,還有諸科,包括九經、五經、開元禮、三史、三禮、三傳、明經、明法、明字等科。
所謂“九經”,即唐朝定下的九部儒家經典,“五經”則是西漢時确定的五部儒家經典,“開元禮”是唐朝修纂的一部大型禮書,也可以看成是實用“禮學”的專科考試,“三史”指《史記》、兩《漢書》和《三國志》,可以理解為史科的專科考試,“三禮”指十三經當中的《周禮》、《儀禮》和《禮記》,可以看成是禮學理論的專科考試,“三傳”指《左傳》、《公羊傳》和《榖梁傳》,可以看成是經部史書的專門考試,“明字”是字學考試。
“明經”指全部經書的統考,可以看成是傳統經學訓诂類的考試,“明法”是法學考試。關于“進士”和“明經”,則需要多說幾句。從唐代以來,舉子們最看重的就這兩大科,兩大科中,又以進士科為最。原因很簡單:中進士者日後仕途非常樂觀,往往能爬到宰輔的高位,及第明經的前途要坎坷得多,最終能做到高官的人寥若晨星。其他各小科一看就知道,即使考中,也不過終生是個小業務官,很難掌握到權力。
宋代的科舉放寬了錄取和作用的範圍。宋代進士分為三等:一等稱進士及第;二等稱進士出身;三等賜同進士出身。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級考試制度。殿試以後,不須再經吏部考試,直接授官。宋太祖還下令,考試及第後,不準對考官稱師門,或自稱門生。這樣,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門生。殿試後分三甲放榜。南宋以後,還要舉行皇帝宣布登科進士名次的典禮,并賜宴于瓊苑,故稱瓊林宴,以後各代仿效,遂成定制。
由于此次科舉的範圍實在是太窄,盡管放寬了條件,但是能走到部試的士子才五百多人,而過去每科取士就達到了這個數兒,再經過篩選能參加殿試的不過寥寥十數人。經過閱卷後,大家都覺的不盡人意,可又不能空榜,否則不僅失去了科舉選才的意義,也會讓士人失望,更會讓首次開科的小皇帝丢了面子。于是乎幾位宰執會商後決定還是矬子裡拔将軍,拟了名單報給了聖上。
趙昺在開科之初就知道此次科舉形式大于實際,是在表明自己對士人的态度,也是變相的妥協。而此次的試卷他也看了,确實沒有出類拔萃的,他本想甯可空榜也不能濫用。可最後還是放棄了這個念頭,将參加殿試的士子取為一甲,參加部試的前五十名錄為二甲,将四十以上的士子五十名賜進士出身。
不過這次放榜卻沒有似往屆開科那樣排名,更沒有欽點狀元、榜眼和探花,也算破了大宋開科以來的先例。而這批參考的士子大部分來自于瓊州,得中進士者占了半數之多,超過了宋朝曆屆總和,可以說瓊州每個縣都有進士,以緻新科進士上殿謝恩時趙昺耳朵中都是瓊州瓊州腔的官話。雖然大家都知道占了行朝遷瓊的光兒,但還是十分感謝小皇帝的,許多人在殿上便痛哭流涕稱絕不負皇恩。
至于落榜者,趙昺也沒虧待讓他們皆入國子監學習,待來年開科再參試。那些跨海前來的士子們本來還有些酸意,以為自己怎麼也比這些荒蠻之地士子們學問要強,若是趕上了怎麼不會落榜的,可聽到這個消息後也算安下心來,安心備考。
趙昺如此安排,落榜士子們當然高興了,因為他們知道上京參加科舉,國家發給關券解決路費和待考時的食宿,高中者授官掙工資了,但是落榜者回家的路費都要自己負擔了,可入了國子監就不同了,學好了可以直接授官,國家管飯還給零花錢。而若想進國子監讀書在過去也是件極為困難的事情,不是官二代,也得是學業有長才行的。
國子監初設于随朝,是中國古代社會的教育管理機關和最高學府,其具備了兩種功能,一是國家管理機關的功能,二是國家最高學府的功能。國子學的設立相對于“太學”而言,除了是國家傳授經義的最高學府外,更多的承擔了國家教育管理的職能。
同時國子監與太學也可互稱,“國子監”出現後,“學”與“監”不同的含義說明了二者在承擔兩種功能上的不同分工,“學”是傳授知識,指向教育和最高學府的功能;“監”是督查監管,指向國家教育管理的功能。所以經常用太學來指代國子監。
宋時的太學體制比較完整,從八品以下的官員子弟和平民的優秀子弟當中招收,慶曆年間,内舍生由太學供及飲食,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寄宿生。然而這些學生大多是學籍挂靠在國子監,卻不現身上課,隻有老師住在監内,國子監于是淪為單純的考試場所。每逢解試期,國子監召集四方學子前來應試,優者選送。此時監内頗有人滿為患。迨考試終結,即雲消煙散,熱鬧一時,寂寞永久。
國子監成了有教育之名,無教育之實的機構。為了遏制這種離譜的現象,後來規定監生必須上滿五百日課才有參加解試的資格,可惜實行沒多久就形同虛設了。那會兒除了國子監,當時還設有廣文、太學、律學三館—用來容納前來京師備考的各地學子,多時能有千餘人。但仍然是徒有虛名,沒考試時三館不過寥寥二三十人暫住其内,隻能算是國子監的補習學校。
神宗年間的變法則第二次成就了太學。王安石不僅對太學實行擴招,還改革了用人體制,實行“三舍法”。即将太學分為外舍、内舍、上舍三類,其中上舍中成績優異者,可直接選拔為官。此舉蘊含的是養士取士之意,與戰國時期田齊的稷下學宮相仿。也可比作現在大學的預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