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高論’
“陛下,王生此篇通文都是表達的忠君之意,勸文相死節也是以保國體,勸人向善。此人怎麼殺!”陛下要憑一番‘歪論’殺人,真差點将陸秀夫的鼻子氣歪了。
“如此說文山先生理應感到榮幸之至,想身未亡,卻能想生祭文,隻怕也是百世第一人了。”趙昺看看陸秀夫揶揄道。但也知道其這麼想這是有其社會基礎的,宋朝自理學興盛,中國文化對文人的節氣和女人的貞節的重視,已經形成了一種高調的社會文化,但能夠自覺實踐的畢竟還是少數,多數人并不去殉難,而是勸他人為了崇高的道德價值做出犧牲。這種高調的道德要求在文天祥以前就有存在,但是像王炎午如此大膽地直接提出,形成對文天祥的道德輿論壓力,還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一次。
“陛下,此文一出天下士子無不盛贊,文相也擔得起此譽!”陸秀夫再傻也聽的出陛下話語中的嘲諷之意,但又不敢反駁,隻能以天下人說事。當然事實上也不是他的個人想法,此文一出就有人贊頌王炎午的這篇祭文‘感情壯烈,語言精湛,亦屬祭文中的傑作’;還有人認為‘洗練凝重,氣勢磅礴,對仗規整,铿锵有力’,說實話也确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推動了此時的愛國主義浪潮,同時也體現出王炎午本人悲壯激切的忠貞氣節。朝臣們也都言朝廷應大力褒獎宣揚,可偏偏陛下不領情,卻說其心眼兒歪了。
“病了,都病了,隻怕這要一病千年了,大宋沒有希望了。”趙昺聽了并沒有為其話語絲毫所動,歎口氣起身搖頭道。
“陛下留步,臣愚鈍,實不解其中之意。”陸秀夫見陛下要走,而話語中更是滿是失望,好像自己的話頃刻間将陛下的精氣神抽了個一幹二淨,他急忙攔阻道。
“此文充滿了悲戚之聲,莫名其妙的仇恨和戾氣,沒有一絲反思,沒有絲毫激人奮發之意,充其量隻是篇怨婦的哀歌,勸文山先生這樣的英雄去死,以滿足自己病态的期望。這樣的文章卻也能得到天下士人的盛贊,朕實在看不到前途所在!”趙昺停下腳扭臉說道。
他前世也曾十分喜愛宋詞那委婉的調調,尤其是那些愛國名篇,但細品之下卻又覺其中少了點什麼,而現如今設身處地讓他明白了宋詞少的是慷慨激昂的英雄主義,多的是悲恨和無奈,實是弱者之歌,卻非強者之音,更像是低端弱智的情緒化産物。而悲切之聲卻縱貫曆史綿綿不絕,久久回蕩不息,使疲軟之勢越來越弱,哀歌也越唱越無力。
“陛下……王生此文雖滿含悲切,但也是表達了其不肯侍元的氣節,對我朝的留戀之意,激發廣大士人心向我朝之情。陛下卻斥為哀歌,絲毫沒有向上之意,臣實在不敢苟同。”經過這些日子的相處,陸秀夫本以為自己依然很了解陛下了,其聰穎,有主見,膽大心細。可今天陛下對此文反應卻如此激烈,甚至将此與亡國之音相提并論,還是讓他感到極度驚詫,以緻難以組織起言語來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