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劉将軍與太子統率之主力配合,利用**内部不和,諸藩鎮之間相互猜忌提防。指揮**的關東行營都統鄭畋,以文制武無力駕馭那些驕兵悍将,監軍之宦官橫征暴斂。事實上未能形成統一指揮,反倒是各自為戰的弱點。
采取各個擊破的戰術,先後連續大戰數十場。于陳州将**在關東最後主力擊潰。俘殺唐節度使、觀察史,并監軍宦官以及親王三十餘人,收降**殘部十七萬餘人,獲取戰馬兩萬餘匹,軍械、甲胄、糧草更是堆積如山,徹底奠定了大齊朝統一天下的基礎。
陳州之戰後,關東以再無大股**,各地無不聞風而降。劉之榮以軍功進封蔡國公,率所部進軍山東、兩淮。于兩年之内,相繼平定山東、兩淮。并配合經略河北之尚讓所部,掃平河北諸藩鎮,并在燕山府一舉擊潰入寇之契丹鐵騎三萬餘人。
兩淮平定之後,被擔心功高蓋主的太祖皇帝,以諸軍連年征戰疲憊不堪,急需休整補充為名,調回河南南陽境内休整。雖未能參與平定江南之戰,但在駐軍河南之時,再一次挽救朝廷于危難之中。
金統八年,關中前唐歸降之将領并萬餘**叛亂,占據了長安西部重鎮鳳翔,不僅時刻威逼長安。其叛亂還引發了關東、隴右前唐殘餘勢力,以及流散宗室重新反叛。關中之戰後歸降的前唐藩鎮,以及大部文武官員幾乎全部裹挾進去。
同時,河中之戰後一度退回夏州之前唐定難軍節度使,也趁大齊主力經略關東、兩淮,并準備南下江南。關中留守駐軍,除少數精銳被各地叛亂牽制無暇他顧之外,其餘諸軍因已經長時間未征戰,戰力已經下滑到了谷底之機。
率數萬黨項鐵騎突然南下,與叛軍遙相呼應相繼攻占關内道大部地區,切斷了京兆府大部糧食供應。短短數日之内,京兆府内鬥米漲至百錢。長安城内人心惶惶,甚至有的前唐歸順官員,已經做好迎唐朝皇帝回銮的準備。
太祖皇帝雖調集數萬大軍平叛,卻始終遲遲未能建功。此時關中駐軍除了劉之榮東征之前,被太祖皇帝留下的同州老部下,還有一定戰鬥力之外。大部分駐軍卻因為關中安逸的生活,戰鬥力極具下滑到了可有可無的地步。
僅憑其留下的三萬餘之精銳,在面對整個關中、隴右、關内諸道到處都是叛亂,在還要應付南下黨項鐵騎的情況之下,雖疲于奔命但幾經苦戰。但除了留守長安擔任禁軍的五千餘兵力之外,能夠出動的兵力過少。
再加上接替劉之榮指揮所部的太祖嫡系,也是起家根本将領的定國公孟楷,有勇無謀、私心過重。兩線作戰疲于奔命,在加上指揮無力。兩萬精銳雖損耗餘燼,但即未能徹底剿滅叛亂,也未能擊破黨項鐵騎。
長安周邊的局勢,讓太祖皇帝一籌莫展。河東與河北雖說已經平靜,但還要守備長城防禦北面的契丹,并威懾境内為禍前唐最甚的河北藩鎮餘部。兩淮戰事又剛剛平定,大軍正在準備渡江平定江南。
無兵可調外加無計可施的太祖皇帝,甚至已經做好讓城别走的準備。長安大明宮前準備用來馱運珠寶的馬車,足足調集了數千輛。皇宮這麼一動,更是搞的整個長安城内人心惶惶。本朝新貴們無人想着領兵出戰,也都紛紛忙着将搜刮的财物向關東地區轉運。
潛伏在城内的前唐餘孽,也不斷居中聯絡與城外叛軍遙相呼應。甚至猖狂到光天化日之下敢在王府、官署,甚至皇宮前放火。就連長安城内三座宮殿中的興慶宮,也被人暗中縱火燒毀。
其時正從兩淮回師,已進抵洛陽之劉之榮聞訊,即與太子指揮所部精騎萬餘,星夜兼程趕回長安後。不待休整,便在渭北一帶與黨項騎兵展開鏖戰。與從河東趕回之英國公黃邺所部兩萬步軍配合,幾經苦戰率先将黨項騎兵擊潰。
後又指揮趕回的步軍,步騎并進或撫或剿,用了将近一年的時間,才陸續将關中各地叛亂剿滅,方使得局勢轉危為安。此戰過後,以平定關中有功,再晉為隴右郡王。但雖說晉封為郡王,但卻由原來的一方統兵大員,改任尚書右仆射、戶部尚書。
說白了,這位老兄在平叛之後爵位是升了,但兵權卻被收了上來。看到這裡,黃瓊又仔細看了一下這本本紀中,當年這段經曆與當時整個朝局的布局。卻發現,這是自己當時的那位祖宗,玩了一手漂亮的明升暗降。
這位老兄雖說改任尚書右仆射、戶部尚書,晉升為一品大員,更是加封為郡王。但尚書省曆來是左仆射實際掌握權力,隻相當于副職的右仆射,公文沒有左仆射附署,基本上就是廢紙一張。
當時大齊還處在征戰之中,雖說關中叛亂已經平息,關東也已經平定。但江南戰事還正炙,前唐皇帝還盤踞在成都,并控制着兩川、黔中、山南、嶺南諸道。盡管這些地盤,聽前唐皇帝的已經不多。但畢竟滅唐大業還沒有完成,當然算是還在戰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