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朱由檢看着義憤填膺的文官們,吸了一口氣,額頭上滲出幾滴細汗。
朱由檢當然知道這些文官的厲害。
這些文官合起來,就是朝廷。皇帝在這些文官眼裡,僅僅是一個朝廷上高高供起的牌位而已。
無論是管理天下文官的吏部,管理天下武官的兵部,還是管理天下财稅的戶部,沒有了皇帝文官依舊可以自己玩自己的。錦衣衛指揮使駱養性十分畏懼文臣,凡事都是要看東林黨大佬的臉色。隻要文官們串通,不報實情,天子就根本什麼都不知道。
各地的總兵、副将都是文官們提拔起來,忠于文官更甚于天子。即便天子不發命令,文官們也可以調動天下的大多數兵馬。如果文官們不說,天子甚至連軍隊出去打赢打輸了都不知道。
甚至在宮内,太監宮女們都深受文官的影響。東林黨在宮外的命令,随時可能在宮内掀起軒然大波。
東林黨經常說大明的天下是士人和天子共治的,這句話絲毫不假。沒有文官的配合,天子什麼都不是。
而集體和文官對抗,硬撼東林黨,幾乎就是找死。
曆史上的朱由檢沒有李植的支持,從來不敢對抗文官的集體意志。比如曆史上李自成發兵京城之時,朱由檢一度想去南直隸重整河山。但是因為朝會時候文官不同意,集體沉默,朱由檢就無奈地放棄了南避的想法。
朱由檢當時就南遷南京一事說道:“此事我已久欲行,因無人贊襄,故遲至今,汝意與朕合,但外邊諸臣不從,奈何?”可見沒有文官的允許,大明的天子連南下南京保命都不敢。
在崇祯朝,朱由檢可以為個别文官的失職殺人,卻決不敢對抗文臣的集體意志。
然而曆史因為李植的出現,打了一個岔。
李植是文官的死敵,但另一個角度上,他也是皇權的捍衛者。李植日複一日的和文官死磕,削弱了文官在大明的統治力,卻也從另一個方面加強了朱由檢的權威。
有李植在,朱由檢有理由加強京營,控制了一支可觀的軍隊。在李植和文官玩命厮殺的間隙,朱由檢加強了東廠,漸漸擺脫了幾乎是睜眼瞎的情報工作。
李植南征北戰立下的戰功,也是朱由檢的帷幄之功,更是直接提高了朱由檢的權威。
而李植在天津提倡的“公德”文化,“公利”之心,也直戳隻提倡“私德”的儒家學術腹心。李植的公德之說在理論上撕毀了文官們道德君子的嘴臉,讓朱由檢甩脫了對大儒們的敬畏,從此可以真正俯視朝中的大儒們。
有了李植在,朱由檢并不像原先那樣畏懼文官。他更有底氣和文官對抗。
劉宗周是大明的大儒,文章學問都是大明首屈一指的人物。也許是感覺到李植對儒學毀滅性的危害,他是反對李植的急先鋒。調關甯軍讨伐李植一事,他上下奔走極為賣命。他的一舉一動都落在密衛的眼裡,李植的奏章裡,指名道姓要殺他。
既然李植要此人的命,朱由檢這次便下決心和李植站在一起,殺了劉宗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