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黨衛軍壓縮其實一直都在推進中,霍夫曼兩年來已給包括希姆萊等人在内洗了不少腦,不但讓他們放棄對猶太人的“最終解決”方案,同時還對波蘭人、斯拉夫人、吉普賽等人都網開一面,不再搞針對性**——這是霍夫曼作為一個學者最起碼的良知。
“新思維”也得到了主管軍備的施佩爾和統籌勞工陣線的米爾希元帥的大力支持,在他們努力下,上百萬原本要去集中營“淨化”的人群最終都變成第三帝國勞工服苦役,由于德軍在歐洲勝利得比預想更早,根據霍夫曼的建議,為體現人道主義關懷,對實際服役滿24個月且平時表現良好的勞工提前釋放——一下子解救了大約30餘萬猶太人,并陸續将他們安置到非洲猶太國。
這一舉動不但沒影響生産效率,反而讓更多勞工看到希望:他們相信如果自己努力工作幫助德國獲得最終勝利,他們将能以最快速度獲得釋放,現在無非再煎熬一下子而已。
當然,集中營雖極大減少與廢除了,但并不代表沒有,全德境内依然還有3個“現代化”集中營用于對某些政治犯進行收容關押,不然怎麼體現國社威嚴?霍夫曼可不是左翼聖母,對他穿越前所處時代的“政治正确”感到惡心和厭煩,現在穿越了當然不能重蹈覆轍。
對武裝黨衛軍的安排他考慮得比較成熟,像維京師、歐根親王師、北歐師都是戰功赫赫的一流部隊,且意識形态和向心力與德國本土部隊無異,輕易舍不得裁撤,這些軍隊将成為歐洲聯合防務部隊的成員——名額挂其他歐洲國家,必要時可直接拿過來用!
砍掉美國集團軍、愛爾蘭師編制,警衛旗隊單列,再加上把警察師複員,維京、歐根親王、北歐師等部隊劃入歐洲聯合部隊後,黨衛軍很容易就将人數削減到20萬以内。另外他還考慮要在美洲、非洲和亞洲領地各部署1-2個師黨衛軍力量,實現黨的一元化領導,這對鞏固三個新生領地統治、凝聚共識大有好處。
以南非戰役勝利為标志的新軍事革命展露威力,圍繞有關陸軍和武裝黨衛軍兵力裁撤,最終形成了12月份軍事力量改革讨論會的成果,經過一個星期争論後,陸、空、海三軍高層最後都表态支持最高統帥部提出的改革方案——史稱12月改革。
按照最高統帥部進度表:1945年1月1日前要完成首批100萬軍隊裁撤任務,然後到1946年7月1日前完成12月改革中約定的兵力削減計劃。
首批100萬部隊複員是指蘇德戰事結束後,從東線撤軍并進行的人員精簡行動,幾個月來推進得比較順利,所有年滿35周歲的普通老兵(指連軍士軍銜也沒有的普通士兵),不論身處何方一律複員,同時以4××為代号的普通陸軍師陸續解散——多餘精幹兵力和軍官填充到其他因人員退役而不滿編的隊伍中去,實現編制緊縮。
由于12月改革提到進一步削減陸軍力量,最高統帥部随即又發布最新通告,将強制複員年齡從35周歲下降到30周歲,同時将35×—39×序列的普通步兵師也納入1945年春季解散範疇,這樣一來至少可實現150萬前期裁軍。
12月改革中空軍有得有失,整體而言依然是受益軍種。空軍雖将陸航、海航部分兵力劃出而損失了近10萬編制,但統帥部并未整體壓縮空軍規模,總編制基本保持不變,同時許諾增加經費在下一階段發展戰略部隊——類似美國陸航的戰略轟炸、戰略空運部隊将得以組建,德國不但要擁有大量4發重型轟炸機、運輸機,還準備上噴氣式!光me-364及其運輸改型的訂單就達到1000架之多。
以凱塞林元帥為首的空軍将官團對此極力擁護,并趁機提出将導彈部隊也納入空軍一體管理範疇——這點霍夫曼最終沒有答應。
12月改革中受益最大的是海軍——不但不用裁軍,反而還要擴大,規模擴大、軍費增加、造新軍艦、打造全球基地成為海軍未來10年的發展方向。這讓海軍高層舉雙手雙腳歡迎元首的英明決策。當然向其他軍種賣好免不了:至少有15萬精銳陸軍要改編為海軍陸戰隊扼守各關鍵基地,空軍還準備轉職1500-2000名飛行員及配套地勤入海軍。
用高層的話說,第三帝國海軍不僅是海軍的海軍,同時也是陸軍、空軍甚至黨的海軍!不接受這個條件,海軍就不可能獲得其他軍種的同意而擴編。在發展但受約束與小規模但自由兩個選擇間,海軍明智地選擇了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