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因為情節改動,從D日(2)到(7)都有改動,請重新閱讀,不便之處,請多包涵……
東久迩宮稔彥王滿臉堆笑地對堀悌吉道:“你看,大家都是支持你的,陸軍把近衛師團這樣的精兵強将都拿出來了,就是希望跟着您有一番大作為。如果覺得兵力不夠可以再加一點嘛。現在物資、船隊、兵力乃至海軍都是最強的,你不是還辦了這麼多航空學校,又讓海航軍曹有了晉升軍官的空間,正是上下齊心,給予美國迎頭痛擊的時刻。”
堀悌吉歎了口氣,不再多說,否則就顯得他矯情了。
确實如石原莞爾所說,現在的近衛第2師團可不是曆史上的規模和編制,而是難得的精銳,裡面配備了戰車聯隊(聯隊長按規定要配大佐,但因為栗林忠道的堅持和推薦,最後由同樣是美國通、1932年洛杉矶奧運會馬術金牌獲得者西竹一出任聯隊長),第2近衛師團在編制上更接近于德國的1943型裝甲擲彈兵師,重裝備略少但多一個聯隊步兵。
除了從德國引入的裝甲車、希姆萊管風琴、追獵者坦殲外,還重點裝備了日本新生産的四式坦克奇托。
四式坦克是日本一直在研制的新坦克,42年9月份正式立項,算是日本第一種真正的中型坦克,但進度一直不快,但後期在德國技術專家幫助下,進度突飛猛進。
4式說是新坦克,但隻要看到過的人都認得出這其實是T-34型号的日本拉皮版。底盤用的是T-34底盤,炮塔用的是日本原定的4号炮塔,但正面厚度加厚到70mm。最初準備使用新研制的四式75mm坦克炮(從瑞典博福斯公司的75mm高射炮基礎上改進而成),後來暫時跟不上節奏便直接用了4号坦克上的75mm/L48坦克炮。為了提高穿甲效果,還仿效德國為部隊配備了鎢芯彈,由于日本不缺鎢,所以比例較高,每車擁有三分之一鎢芯彈
與T-34火炮靠前部署不同,奇托炮塔靠後,重量分布更均衡些,然後炮塔改成了5人車組,又安裝了德國進口的電台和瞄準具。整體分量26.4噸,最大速度42公裡/小時,單次加油行程300公裡。
說是國造,其實日本也就略微改動了一下設計,将4号坦克和T-34坦克各自優勢進行了一些融合,既比不上豹式,也比不上T-43/85,甚至連T-43/76都勉強。裡面的核心部件,比如那台B2柴油發動機,又比如坦克炮都不能自産,隻能原封不動使用原來的産品。
不過日本在生産中精益求精的想法還是努力貫徹了下去,在裝甲上比蘇聯貨強不少,炮塔比T-34那種毛糙産品也精良得多,變速箱也進行了針對性改進。再加上大的布局沒有調整,試制成功後麻煩不多,算是性能比較穩定。因日本兵的身高和體型偏小,再加炮塔是重新設計的,從T-34的4人車組換成5人車組也未見擁擠。所以德方認為綜合性能比原版T-34/76要好,與4号H基本持平,與謝爾曼較量不會落于下風如果日本能解決發動機和坦克炮生産問題,可成為主力裝備。
但現在看來,坦克炮再有1年就能攻關成功,那台B2發動機短期内仿制水平總是跟不上,發動機(無論航空還是車輛發動機)現在成了日本的老大難仿都能仿,仿出來性能離原版差别實在太大,到了不堪忍受的地步,以至于不斷要進口。這問題不解決,永遠不敢說國産化成功。
現在憑借各種散件,日本“生産”(組裝)速度很快,每個月産量突破150輛,半年後有望達到200輛/月。近衛第2師團是第二批換裝的,一共裝備了80多輛奇托,而武田攻所在的近衛第1師團則是第一批換裝的部隊,目前到位了160多輛(滿編240餘輛),因此近衛第1師團的定位是戰車師。
聽石原莞爾也這麼說,堀悌吉苦笑着點點頭:“那就非常感謝了。”
然後不再吭聲。
“來來來,喝酒去,喝酒去……為薩哈林島戰役勝利喝一杯……”東久迩宮稔彥王看得出大家興緻不太高,便給衆人打氣,“帝國還是不錯的,等8月份我把火箭和噴氣機帶回來就更加強大了美國都沒這玩意呢!”
就在日本為下一階段戰事和未來前途探讨時,6月17日,巴西情況劇變:在德國消滅巴西第一遠征師,占領南部三州并宣布并入美洲共和國,拉普拉塔集團各國兵力堆積在邊境附近時,總參謀長蒙特羅悍然發動政變,囚禁了總統瓦加斯,并向軸心集團發出停戰請求,表示願意退出同盟陣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