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打擊的戰役代稱為“曙光”,霍夫曼雖然并不認為1943年就能徹底解決東線問題,但蘇德和談的展開,列甯格勒的易手标志着2年多的東線戰争将露出徹底解決的曙光,斯大林政權除在軍事上露出頹勢之外,在政治上也左支右绌,當整個方面軍“投誠”拉開帷幕之後,不時有各種各樣的官兵向德軍投誠,裡面絕大多數都是真心投誠的,偶爾也夾雜着極少數的間諜。
要将他們一一甄别出來顯然難度很大,不過霍夫曼現在并不想讓新投誠的紅軍直接加入對蘇作戰,他要先把他們拉到後方整訓、洗腦、重新打亂編制後才能使用,這樣不但可以清退大量的不合格人員投奔人群中有大一部分要麼是40多歲、胡子拉碴的中年大叔,要麼是不滿18歲的少年兵,戰鬥力是相當低下的;另外還可以讓陰謀分子也間諜在其中暴露。
在這種滾雪球似的擴張下,俄羅斯解放軍的實力已擴充到4個集團軍,50多個師,将近70萬人,而在傳統的紅白藍三色國旗在聖彼得堡重新出現後,這種速度更稱得上是雪崩,不但軍人,連帶大量平民、地方官員甚至是内務部隊都開始向新俄羅斯投誠他們描繪了蘇維埃政權目前面臨的窘迫,相信斯大林和布爾什維克政權馬上就要完蛋了。
不過,霍夫曼知道情況沒這麼樂觀,斯大林手裡還是有實力的,他至少還有600-700萬軍隊,要徹底解決他們估計不花上3-4年時間,死傷200萬以上德國人是不會成功的這代價比起曆史上當然很小,但霍夫曼并不想付出這麼大代價。勝利曙光已顯露了出來,美國還在另一邊虎視眈眈,傷亡200萬德國小夥子的代價有些過于沉重了。
紅軍在放棄聖彼得堡後,連帶着放棄了一大片土地因為這些地區根本守不住,兩軍對峙線推進到了沃爾霍夫、諾夫哥羅德一線,對紅軍而言,整體需要防禦的地段縮小了大約200-300公裡,可以騰出30萬左右的兵力。但對于德軍而言,獲得的戰役态勢就更加有利,從德國本土運輸過來的物資可以走北海、波羅的海、芬蘭灣直接到聖彼得堡靠岸,大大減輕了從波蘭過境的鐵路幹線壓力。更重要的是,俄國北部濱海地帶與内陸的運輸線失去聖彼得堡這個交通中轉樞紐後,補給線近乎斷絕了。現在哪怕英美打通了北極航線,能将物資輸送到摩爾曼斯克,也無法再順利輸送到内地了。
“曙光戰役是本年度最後一次大型戰役,總參謀部對前期戰場局勢和敵我力量對比進行研究之後,對戰役方針進行了多次更改,最終形成的戰役決心如下。”
以蔡茨勒為首的總參謀部本來的打算非常宏偉,希望通過這一次大型戰役迫使斯大林投降或消滅紅軍主力,但在霍夫曼的幹預之下,戰役方針進行了多次更改,目标也逐漸往下調,更改為:消滅紅軍重兵集團100-150萬以上兵力,極大削弱紅軍戰鬥和抵抗意志,逼迫布爾什維克按我方條件和談或簽署停戰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