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沸沸揚揚的輿論風波,對于遠隔數萬公裡的拉普拉塔鄉下地區,并沒有造成太大的幹擾。
10月下旬的長安城郊,剛剛迎來朝氣盎然的春天,清晨,火紅的朝陽從遼闊的地平線緩緩升起,被陽光籠罩下的一個個鄉下聚居區,房屋裡面的農民們早早起了床,丈夫們提着曬幹的草料,走到牲畜圍欄内,給餓着肚子的牛羊們補充食料。
剛剛從月子裡休息完的年輕妻子,将處在嬰兒期的孩子小心放在床上,接着又給三四個年齡稍大的孩子們蓋上被子,然後才輕輕走下床沿,提着牛奶公司發放的木制水桶,打開一處面積大約二百平方米的木棚屋,開始每天早上的擠奶工作。
1868年年末,李明遠帶領起義華工在巴西南部兩州初步安定下來,政府鼓勵百姓飼養奶牛的時候,普通華人百姓的觀點為“華夏沒有喝牛奶的習慣,農民養牛是為了農耕以及搬運,沒有擠它們的牛奶。母牛隻在小牛出生時才有牛奶,牛奶是給小牛喝的,所以我們不能和小牛犢搶牛奶喝”。
因為舊有的觀念,普通的華人百姓根本不知道這世上有乳牛這種動物。第二年1月份,政府下派官員至華人聚居區宣傳飲用牛奶的好處,并教導普通華人農民如何飼養奶牛和人獲取、暫時保存牛奶的技術。
因為當時政府缺乏行政官員以及農民固有的觀念難以在短時間内得到改變,
第一年的宣傳效果并沒有達到預期推廣目标。
1873年2月,政府在阿根廷北部五州的畜牧業基礎上,開設26家牛奶擠奶水,開始向本土農民收購新鮮牛奶。
不過,因為是倉促實施,這時的牛奶是純粹的生牛奶,沒有做任何殺菌處理。
1873年9月,漢國政府去信駐美移民事務負責人王有田,要求駐美事務處向美國牛奶行業引進牛奶生産、制造設備,(當時漢、美關系還沒有惡化。)
半年後,第一批足夠建設十一座大型牛奶生産廠,包括殺菌、包裝等工藝的機器設備運抵本土。
1884年,奶牛飼養、牛奶收購等行業開始在漢國控制區域内的巴西南部兩州、阿根廷北部五州鋪展開來。
1875年6月,政府委托醫學界出版了一本名為《白牛奶考證》的科普類書籍,用來向民衆宣傳牛奶的基本知識和營養價值。
1875年9月,新京府公布“牛奶榨取規則”,11月發布“牛奶營業管理規則”,規定需用錫罐配送牛奶。
1876年7月,農業部管轄的揚州國營畜牧場成功制作出在牛奶裡加糖的煉奶技術,
牛奶口味更加趨向于華人的飲食習慣,消費量便随之增加。
最初,牛奶主要被當做病人、身體虛弱者的滋養強壯飲料和被某些擠不出奶汁的母親當作母乳代用品,受衆範圍非常狹窄,
那時候的牛奶很容易腐壞,口碑不好。這是因為當時的牛棚和擠奶工廠沒有做好衛生管理。後來在政府的持續性支持下,對不達标的牛奶生産廠進行徹底的衛生管理,
1877年以後,又從德國引進性能更加先進的蒸氣殺菌技術,對牛奶的殺菌處理比之美國設備效果更加完善,
因此,當被稱為“完全殺菌牛奶”上市後,牛奶制品的銷售渠道得到大幅度擴大,
百姓對新型牛奶制品的接受程度也越來越高。
随着牛奶制作新技術的引入,特别是裝在玻璃瓶的“完全殺菌牛奶”成為政府倡議的健康營養飲料,廣博大衆好評,
早期引入的美國牛奶生産設備迅速被淘汰,
飼養和奶牛和經營、經營擠奶行業和銷售牛奶的人越迅速增多。
1880年之後,牛奶價格趨近于普通的糧食價格,一漢元能夠購買200升經過加工處理的牛奶飲料,由此開始,牛奶走出了廣袤的鄉下地區,成為長安、新京等新建立城市居民的必備日常飲用品之一。
也是在1880年,為了落實李明遠提出的軍國民教育,漢國财政部聯合教育部,向本土各大中小學堂學生免費提供早餐牛奶,每名學生每天可以領取到200毫升的無菌牛奶和一份包括牛羊肉、饅頭、米飯的優惠正餐。
牛奶雖然不用由學生花費錢購買,不過在本土廣袤的鄉下、城郊地區,因為每個農民家庭普遍喂養兩到五頭不等的奶牛,家中具有充裕的自産牛奶資源,再加上少則幾十隻多則數千頭的牛羊,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本土農民家庭出身的學生們,會在家裡吃完早餐後,再由父親或者自己騎着馬匹,趕往學校。
十年發展規劃中的鐵道和公路建設工程隻涉及到主要地區,廣袤的鄉下農業區,人口居住分散、面積廣闊,以政府當前的财政實力,無法做到将公路修建到每個聚居點,所以,普遍距離學校五到七公裡不等的各個移民定居點,學生年級大一些的,便自己騎着家裡馴服的馬匹趕路上學,年級小一點,或者由哥哥姐姐、父母帶着去上學,或者由當地政府組織的志願人員,趕着馬車去到各個分散的家庭那裡,把孩子接送到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