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平站在三都川谷底,看着魯芳帶人測河水。
西北一帶山川破碎,山是土山,溝是深溝。春夏耕種,秋冬作戰,不僅僅是為了适應農業生産,還有這裡地理限制的原因。這種地形大部隊行軍隻能沿着川谷,隻有平襄道等少數幾段路段是在山嶺行進。川谷行軍如果河裡水多則難以前進,遇上一場暴雨,山洪爆發,更是毀滅性的災難。秋天雨水減少,依然不是适合作戰的季節,一是河裡的水多,限制行動,再一個經過夏季雨水的浸泡,谷底和兩岸的土壤松動。少數人行走沒有什麼,大部隊行軍就會出各種意外。禹藏花麻屬下的部落軍是本地土著,自然明白這個道理,不到谷裡土地幹燥,他們是不會南下的。
今年的雨水較多,依徐平估計,大戰爆發約是在初冬季節。如果在雨水較少,天氣幹燥的年月,最理想的作戰時間約是九、十月間,冬天可能會有大雪,同樣對行軍有不利影響。遇到今年雨水下得多,戰事就隻能推後,适合作戰的時間窗口隻有一兩個月的時間。
如果出了大山,到黨項境内,不再受川谷的制約,則就幾乎全年都可以作戰了。
天時地理,是無法克服的困難,隻能夠适應。
此次到三都川秋獵,一是在伏羌寨檢點附近蕃部,予以震懾,讓他們在戰事起來時不敢作亂。再一個便是到三都川來,親自檢驗王凱帶人制定的作戰計劃。
測過水文,魯芳上前叉手奏報:“節帥,谷中水流已經平緩,且水已不深,預計再有半個月的時間,就可無礙大軍通行。”
徐平點頭,指着兩側道:“你派人到兩岸去,看一看有沒有松動。”
魯芳應諾,派人去谷中兩岸看崖壁是否堅實,利不利于攀爬。
王凱拿出一幅地圖,指給徐平看,口中道:“節帥,前方不遠的西岸,有一處崖壁比較平緩,若是士卒身手敏捷一些,可以從那裡下到谷裡。”
徐平看那處緩坡,說是平緩,其實隻是堪堪能容人從上面下來而已。這一帶都是黃土高原的土山,溝谷被水流年深日久切得非常深,兩岸陡峭。兩岸伏擊,免不了從山上沖到谷裡切割包圍敵人,能夠上下的緩坡每一處都要标記。
掏出望遠鏡來,徐平對着那處緩坡看了好一會,才道:“那地方有些風險,若不是非不得已,還是不要安排士卒從那裡上下。——這些上下的緩坡,你要訂個甲乙丙丁的次第出來,如甲級的可以通行無礙,次一級就有些風險,最下一級則非萬不得已不要用,讓統兵官有所選擇。到時候按着戰部,再決定利用哪一些。”
王凱應諾,把徐平的話記下來,準備再次詳查。
望遠鏡徐平早就讓人制了一大批放在秦州的甲仗庫裡,不過隻有桑怿、高大全等少數高級軍官用過,其他人還不知曉這種東西的存在。要等到戰事開始前的十天半月,再突擊發下去,進行練習。在秦州周圍山地望遠鏡的作用其實不大,等到出了大山,面對黨項境内平坦的沙漠草原,望遠鏡才能發揮最大作用,沒必要現在大量使用讓黨項有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