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六章 糧食來了!
金啟不知道自己是怎麼回到的住處,回到住處他就把自己關在房中一個人靜靜的思考。
是自己錯了嗎?他是堅定的主張防守甯遠的支持者,所以跟随袁崇煥一起違抗了經略高第的命令。
為此就算丢掉甯遠通判這個官職也在所不惜,但今日與袁崇煥摸一番對話他又有些看不懂自己這位上司。
為何袁崇煥會對幾十萬的糧食不屑一顧?那是糧食啊!在魚米之鄉的江南也許幾十萬糧食不算什麼,但在關外要想将這麼多糧食運出來,需要消耗等同數量的糧食。
而且經略高第已經撤離了錦州和大小淩河屯堡的百姓和明軍,甯遠已經成了關外唯一一座堅城,若是建奴長期圍困又當如何是好?
覺華島确實有海相隔,但近年來天氣格外的寒冷。每到寒冬臘月海面上都會結成厚厚的冰層,莫說是人了,就算是戰馬也能在上面奔行如飛。
萬一建奴來攻那裡根本就守不住啊!雖然袁大人命令覺華島上軍民鑿來海冰拒敵,但是現在天氣如此的寒冷,萬一鑿開的海冰再次凍住又該如何呢?
金啟想了好久也沒有想明白,最後幹脆不去想這個問題。反正一切都是袁大人說了算,他這個通判隻要做好自己份内之事就行。
天啟六年正月的時間裡,大明關外進行一場浩浩蕩蕩的大撤退。十多萬百姓攜家帶口的向關内遷移,一路上北風呼嘯百姓們苦不堪言。
凍死之人随處可見,哀嚎聲傳出很遠。但薊遼經略高第還是執行了自己的戰略,放棄關外的一切,全部轉移到關内。
在關内他可以集中更多的兵力防禦建奴的襲擊,将關外堅壁清野讓建奴搶不到一粒糧食。
他這麼做有自己的考量,高第認為每次建奴的崛起都是從關外的明軍手裡搶到大量的糧食和人口,若是将所有的人口全部遷移進關内,那麼建奴将無處可搶,自然不會壯大。
另外每年的遼饷已經壓得朝廷喘不過氣來,一直以來都是天啟皇帝的内帑在苦苦支撐。作為魏忠賢一黨的重要人物,他不能不為魏忠賢考慮。撤回關内也能讓朝廷減少遼饷的支出,緩解下内帑的壓力。
但以孫承宗為首的東林到卻堅決反對撤退行動,主張決不能放棄占有的土地。尤其是他們已經在那裡修建了大量的屯堡,足以與建奴一戰。
袁崇煥更是放出豪言壯語:我的官職就是甯遠道,除非戰死絕不離開甯遠半步。
有了東林黨的支持,袁崇煥的底氣更加的充足,公然違抗高第的命令留在甯遠城。有了他的帶頭,其他的屯堡不願意撤走的也大有人在。
關外兩種矛盾的命令同時下達,一時間百姓們也不知道聽從誰把決定。就是明軍在這種矛盾的命令下,努爾哈赤率領他的六萬八旗精銳,号稱精兵十三萬向着關外明軍撲去。
努爾哈赤已經下定決心,一定要拔除明軍在關外的所有屯堡。一舉解決大明的威脅,好騰出手來全力對付草原上的林丹汗和背後的海參崴。
為了這次出兵他忍下了建州被海參崴人不斷滲透偷襲的惡氣,除了留下皇太極與複州對峙,剩餘的人馬全部被他帶到了廣甯一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