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苑勤政殿,一片整齊的石青色馬褂,白頂紅纓涼帽,綠色鲨魚皮鞘腰刀,身形挺拔,五官端正,堪比儀仗隊,這是清宮侍衛們聚集在此開會。
劉骁給侍衛們開會進行思想教育,這是領侍衛内大臣的職責所在,分内工作,也是光緒最後悔的一件事,瀛台救駕的心理刺激太大,一激動給了個最大的封賞,現在細想起來給個二等侍衛都嫌多。
大清的侍衛制度很有講究,總體來說侍衛就是以守大門為工作的青年幹部孵化器,以乾清門為界,以南是外朝,以北是内廷,外朝侍衛稱作大門侍衛,地位最低,内廷侍衛稱之為乾清門侍衛,基本上雲集在乾清門以及内廷南北中軸線的五殿十三門,能選做侍衛,基本上仕途就有了保證,尤其乾清門侍衛,距離皇帝更近,二十來歲當差,三十歲就外放當官了。
侍衛編制衆多,一等侍衛正三品,六十人,二等侍衛正四品一百五十人,三等侍衛正五品,二百七十人,藍翎侍衛正六品九十人,一共五百七十人,但是實際到崗沒那麼多,因為高級别侍衛隻是一個榮譽稱号,不可能真的鞍前馬後跟着皇帝到處随行護駕,慈禧逃跑帶走一部分,還有些屬于鐵杆後黨,不敢來上班,所以當下非當值的侍衛隻有一百多人。
這批人以滿蒙上三旗子弟和武進士為來源,無論是人數還是武力值都可以忽略不計,劉骁給他們開會的主題是兩個字:下崗。
作為領侍衛内大臣的劉大人宣布,侍衛隻保留一百員額,其餘全部待崗,下面頓時嘩然。
有聰明人悟出味道來了,要變天了。
侍衛們心裡憋屈,本來好好的侍衛當着,黃馬褂穿着,前途似錦,現在突然就失業了,卻又無可奈何,至少現在不敢說什麼。
有個膽子大的一等侍衛起身說話,從侍衛制度建立開始講起,洋洋灑灑一大堆,什麼侍衛掌管宮禁大門外鎖,太監掌管内鎖,侍衛服役期滿,外放就是個都統,各種繁瑣複雜曆史悠久的老傳統,最後總結出一句話,你把祖宗留下的侍衛制度改了,以後上三旗這些子弟如何安排,皇宮大内的安保誰來負責?
說完,一等侍衛目光炯炯看着劉骁,滿心以為對方會啞口無言。
劉骁啞然失笑,這貨就屬于沒有眼力價的,看不出已經變天了。
“上三旗的勳貴子弟,自謀出路,大清不是你們滿人一家的大清,而是漢滿蒙回藏共同的大清,上三旗子弟充任侍衛,起步就是六品官,對下五旗,對其他民族不公平,爾等可曾想過别人的出路?”
“至于皇宮大内的安保,本公說了,留一百人足矣,其餘部分,進口德國黑背充任。”
有人不懂就問:“德國黑背是什麼?”
劉骁說:“狼犬。”
這就是罵人了,衆侍衛握緊綠色鲨魚皮鞘的腰刀,牙關緊咬,恨不得當場格殺此賊。
一人憤然站起道:“大人方才說對其他族裔不公,我想說,這是上三旗子弟的祖先們用戰功換來的,這就是公道!”
劉骁鼓掌:“說得好,我贊同!”
衆侍衛不解,隻聽劉骁說:“你說的有道理,付出生命和鮮皿為子孫後代謀福利,天公地道,一點毛病都沒有,聖人來了都反駁不了。”
他越是這樣說,衆侍衛越害怕,這貨肯定是留着後手呢。
果不其然,劉骁接着說:“你說的那是過去式了,大清入關有多少年了,祖宗的功業再大,也經不住不肖子孫的敗壞,八國聯軍在大沽口登陸的時候嗎,你們在哪兒,鏖戰紫竹林的時候,你們在哪,廊坊阻擊戰,你們在哪兒,東便門保衛戰,你們在哪,指望你們,指望上三旗的勳貴子弟,大清早亡八百遍了!”
他提高聲調道:“大清今天能繼續存在,龍旗能在正陽門飄揚,皇上能在養心殿睡得踏實,靠的是天下第一鎮健兒們的浴皿奮戰,靠的是武衛軍同袍的無畏犧牲,靠的是直隸京師百姓的家破人亡,所以,該我們老百姓為子孫謀福利了。”
他掃視下面不服的目光,昂然道:“不服氣,本公給你們發槍發彈,城外拉個場子練練呗?”
這下全慫了,桀骜的目光低垂下去,不敢與他對視。
劉骁又說:“你們能站在這裡的,有功無過,年紀大的回家歇着另謀職業,年紀輕的繼續留任,也不是沒有出頭的機會,我知道你們不服,不甘,這樣吧,我做個表率,我這個領侍衛内大臣也不幹了,和你們一起下崗。”
說罷他摘下官帽:“咱侍衛要為國家想,我不下崗誰下崗!”
振聾發聩的話語讓很多尚有廉恥的年輕侍衛面紅耳赤,也摘下了官帽,願意帶頭下崗。
這邊正開着會,報信的小太監來了,進來耳語幾句,劉骁喜上眉梢,對滿堂侍衛說:“公布一個喜訊,後宮有喜,皇上就要有阿哥了。”
這總算是衆多噩耗中的一則好消息了,侍衛們歡欣鼓舞,劉骁順勢宣布散會,各回各家吧,這些人中絕大多數以後再來皇宮就不是以上班的身份,而是遊客了。
皇家有喜這個事兒是納蘭安排的,屬于計劃中穩步進行的重要一步,好事不能等,先讓這些侍衛回家傳播一波,然後用報紙和電文的形式輻射全國,給天下百姓一點新的希望。
京報但僅限于刊登皇帝谕旨,大臣奏章,朝廷文牍等,不存在記者采編環節,是古代報紙範疇,就先湊合着用吧。
輿論是利器,是話語權,掌握了話語權,比掌握皇權還厲害,比十個鎮的軍隊還有戰鬥力,當務之急就是籌辦自己掌握的報紙,幹這個,劉骁駕輕就熟。
他準備創辦一份報紙,就叫《黃皮京報》,既與舊京報區分,又顯示出淵源來,原來京報是可以民間自由刊印轉發的,每天一冊,大都是用黃皮作為封面,久而久之,俗稱為黃皮京報,沿用這個名稱,也算是巧妙利用現有IP。
京城光是等待補缺的官員就是一個極大的數字,還有窮的叮當的低品級京官,翰林之類,這些人都是受過舊式教育的讀書人,但人在京城,總算是開眼見過世界,見過洋人的厲害,見過宗室旗人的無能,這些人中挑挑揀揀,能找出合用的人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