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久了漁民才發現,這些海灘上取之不盡的蚵殼又不用費大力氣撿回的蚵殼,大而中空,将它壘砌起來作為牆面,能夠隔絕許多空氣,使得厝内冬暖夏涼。又因白水州海風中帶有很高的鹽分,海邊風大而潮濕,蚵殼牆體具有不易腐蝕、不易滲水等天然優勢,成為當地人首選的建築材料。
“蚵殼厝具有不積雨水、冬暖夏涼、隔音效果好的特點,适合海邊潮濕氣候環境居住;其次是蚵殼厝牆體十分堅固,素有“千年磚、萬年蚵”的說法。”
一個跟着邱茜燕大兒子過來的年紀大點的鹧鸪阿姨接過邱茜燕的話,旁邊還有幾個年紀相當的鹧鸪阿姨也放下手裡的鐵錐圍了上來。
黃一曦和商洛宇相互交換一下眼神,聽了這麼久,他們兩個人還是不明白舊時的同學招呼這麼多人過來要做什麼,不過既來之則安之,兩個人也不是有錢又顯擺的人,現在海鮮這麼貴,能住在這裡家裡有船的人家産比她們兩個人豐厚許多,想想兩個人也沒有讓人可圖的。
“别看這才幾十棟房屋,建造的時期不同,風格也不一樣。”
過來這個年長的鹧鸪阿姨滔滔不絕,如數家珍,“這幾棟“蚵殼厝“地基以上,四周砌紅磚框,整堵牆均嵌以白色蚵殼,牆體如片片魚鱗的蚵殼,構築錯落有緻、簡樸大方,屬于明清時期的建築。”
這種房子遠遠看去,有密集恐懼症的黃一曦實則不太喜歡,近看的時候還好,第一眼看上雜亂無序,但認真看了倒一種純樸自然的感觀。
想必建造的時候,這些蚵殼也不是随意插上去的。
商洛宇的字雖然沒比黃一曦漂亮,但對于畫,他倒是有研究的,很多大氣漂亮的圖案實則通過民間藝人的圖案提練填補的,就象民歌,很多都是山歌或鄉裡調改編的。
講解的阿姨滿意地看着這兩個年輕人一臉的恍然,悟性高,不象有些木頭人,給他們講了一百遍也聽不懂,就象鴨子聽雷響。
“這幾棟是“出磚入石“式,這種建築的典型特征就是在地基以上,砌成雙勾形條石或亂石至窗底下,牆角用方石砌柱,然後配以紅磚方框,再飾以蚵殼至滴水檐下,具有實用性外,還有很強的裝飾效果。”
旁邊另一個鹧鸪阿姨接着補充,“第二種已經是明清後期的建築了,那邊那幾棟和這兩種的建築又不一樣了,是在滴水檐以上,屋檐以下的三角區,嵌飾蚵殼,有的還用紅磚砌圓窗,這種屬于現代建築。”
“說是現代建築,但也是幾十年前的,最新的建築是這幾棟,在市政府規定不能自己建築之前的最後一批,當時改革開放不久,我們村靠出海撈漁,很多人過上好日子,對房子建築也更講究了,用“條石“砌牆體至窗底下,再用紅磚砌成窗,然後以蚵殼裝飾“蚵殼厝“,在滴水檐下紅白相間,鮮豔奪目。”
黃一曦點點頭,不管是從顔色配搭,還是建築風格,應該都有經過專業的規劃,不僅具有濃厚的民俗氣息,而且包含着豐富的美學和工藝學知識,具有很強的現代感。”
這些房屋不管是新的舊的工具,都是用過的,有些可能是幾代祖宗留下來,那種生活氣息讓黃一曦印象深刻,這些厝進門的下廳都有桌椅茶盤,庭院裡長石凳上多多少少都放着花草,多的幾十盆,擁擁簇簇的,少了也有幾盆,有些盆子都已經破了,露出裡面的泥塊,可見主人也沒怎麼打理,但花草長得極其自然蔥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