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簡:繁體
首頁 女頻 長河複生記

第108章 阿巴海

長河複生記 大簡 4567 2024-01-31 01:15

  通訊兵興奮地嘗試拼讀自己的名字和各種古怪的方言發音,而孫一的注意力逐漸集中到了一個單詞上:努爾哈赤!

  自從把手機交給了參謀們去研究照片、制定攻島策略,孫一的思路總是不由自主地往愛新金國的努爾哈赤家族拐彎。

  一代枭雄努爾哈赤就是一個謎,努爾哈赤到底叫什麼?怎麼拼寫?

  明代的文獻記錄努爾哈赤的發音為奴兒哈赤;

  清代的官方記錄為驽爾哈齊;

  朝鮮的文獻記錄努爾哈赤兄弟倆為老乙可赤和小乙可赤,原名“東鞑”(原文鞑字為反犬旁);

  後世的拉丁語系記錄為Nurgaci,音譯就是努爾嘎茨;

  哪一個才是正确的發音呢?

  孫一意識要用這時地道的官話來念發音才準,便請賈道士幫忙。

  賈道士帶有濃重河南口音和南京口音的官話,“赤”聽上去更像是後世普通話的“茨”。

  “赤”、“茨”,僅僅是卷舌、平舌之分。

  在後世,許多東北老人都是不分卷舌平舌的,東北有的地區全讀卷舌,有的地區全讀平舌,尤其是吉林通化延邊一帶,卷式音變得比平舌還平,比如“老師”讀作“老西”,“吃飯”讀作“七飯”,而那一帶正是努爾哈赤家族的發源地!

  所以“赤”、“茨”、“齊”都是對的,看你在哪個視角了。不妨平均一下,選“茨”。

  “哈茨”、“可茨”,“嘎茨”,如果用蒙文寫出來,寫法是一樣的!

  據說滿清在初期并沒有自己的文字,書寫都要借助蒙文,名曰“老滿文”。

  蒙文的輔音清濁不分,同一個字母,既可以發“科”的音,又可以發“哥”的音,還可以發“喝”的音。

  比如蒙語裡的一個單詞,漢語譯作“可汗”,《蒙古秘史》記音為“(中)合罕”,韓語裡譯作“khagan”或“gahan”,俄語為“kagan”,滿語為“han”。

  努爾哈赤顯然也是碰上這個字母了。所以明朝寫作“哈”,朝鮮寫作“可”。

  剩下的詞根,到底是“努爾”還是“老乙”呢?一個是“嗚”音,阿爾泰語系裡屬陰性,一個是“啊”音,阿爾泰語系屬陽性。

  不同的陰陽屬性,會導緻單詞其它部分不同的發音!

  孫一樂了,明白了。

  漢語拼音裡有一個特殊的元音,“啊喔呃咦嗚籲”的“籲”,這個音原本蒙語和漢語都沒有的,來自滿洲。由于沒有“籲”這個音,明朝的“六”都讀作“陸”,據說辛亥革命以後專門檢查這個音來分辨滿漢。

  一定是“nür”這個不陰不陽的音。

  看來明朝的翻譯“奴兒”還是相當準确的。“兒”比“爾”要輕,說明這是一個“兒話音”。

  孫一反複的念道,“奴兒喝茨”、“奴兒可茨”、“奴兒噶茨”幾個可能的音。

  一個通訊兵突然告訴孫一,在他們那裡,“奴兒噶茨”就是土話“野豬皮”。

  孫一問:“你老家哪裡的?”

  通訊兵答道:“遼東!”

  那沒錯了。

  “怎麼跑到這來了?”

  “打仗呗,從遼東到遼西,從哈喇沁到土默特,一路逃來的。”

  通訊兵給孫一解釋,他們老家那裡有些土人說話,在一個詞後面加個“茨”,就表示“從……來的東西”,比如一是Emu,第一名就是Emuci;一千是Minggan(明幹),第一千名就是Minggaci(明嘎茨),去掉前面明幹的n加ci。

  孫一明白,這種吞掉n的習慣在東北話裡普遍存在,最典型的就是普通話的“幹啥?”,到了東北銀嘴裡就是“尬哈?”

  通訊兵接着說,“奴兒幹”是野豬,“奴兒嘎茨”就是野豬的毛皮。

  賈道士搶着問:“奴兒幹不是野人嗎?”

  孫一奇道:“你怎麼知道?”

  賈道士回答道:“大明朝原來設立過奴兒幹都司,也叫野人都司,專門管北邊的野人!”

  “奴兒幹”竟然就是“野人”?

  通訊兵解釋:“賈道士說的沒錯。那些部落沒有文字,詞都簡單的很,奴兒幹可以是野豬、也可以是野獸、還可以是野人,反正是野東西。”

  孫一驚問:“奴兒嘎茨是野豬皮還是野人皮?”

  通訊兵答道:“都行。一般奴兒幹都是說的野豬。我們那裡說最厲害的野獸一野豬二狗熊三老虎,野豬代表了所有的野獸。奴兒嘎茨還是個好名字嘞;比野豬小的是“舒爾幹”,小野豬做的毛皮就是“舒爾嘎茨”;再小的野東西就是“雅爾根”,雅爾呵茨就是土豹子皮;最小的野東西是“多爾衮”,多爾呵茨就是獾子皮。”

  孫一哈哈大樂。

  “舒爾嘎茨”就是“舒爾哈齊”,“弩爾哈齊”的親弟弟。

  “雅爾哈齊”是“弩爾哈齊”的異母弟弟。

  “多爾衮”是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個兒子,英勇無比的戰士,名字居然這麼可愛。

  多爾衮的親弟弟叫“多铎”,孫一就問:“多多什麼意思?”

  通訊兵答:“就是小小的寶貝蛋兒。”

  多铎也是大清的虎将,孫一笑的眼淚快出來了。

  悶蛋咧着嘴,“這名字餓都聽着親地很!”

  通訊兵偷看悶蛋一眼,低聲說:“我們那裡笨蛋的土話叫嶽托,也有人拿嶽托當名字的。”

  悶蛋毫不在意,“賤名好養活,閻王爺不收。”

  努爾哈赤的二子代善的長子就叫“嶽托”!

  想來努爾哈赤先殺了汗儲長子儲英,又廢了接班人二子代善,代善給自己的大兒子起這個名字是有深意的。

  再回過頭看明朝和朝鮮各自的對“野豬皮”的翻譯,居然是朝鮮更勝一籌,信雅達,兼顧了音意,還透着厚道。“乙”、“野”明代官話同音,老乙可赤、小乙可赤哥倆實際就是老野可赤和小野可赤。

  朝鮮文獻還記載奴兒哈赤本名東鞑,東達,咚哒,好象是個象聲詞。

  孫一問通訊兵,“要是給孩子起名’咚哒’,是什麼意思?”

  通訊兵答:“那些部落給孩子起名很随便,阿呆、阿海、瓦呆、瓦塞的,大部分根本就是好聽,沒什麼意思。”

  文獻記錄的努爾哈齊兒子有阿拜、塔拜、湯古代、莽古泰、巴布泰、巴布海,名字還真是成雙成對合轍押韻挺好聽,除了突兀的皇太極!

  孫一問:“皇太極是什麼意思?”

  琪琪格回答:“黃台吉是蒙古話,大汗的兒子在稱汗以前叫黃台吉,就是皇太子;大汗的普通兒子叫台吉,就是太子。”

  孫一有些疑惑了,滿族皇帝的兒子不是叫貝勒嘛,怎麼跟着蒙古人叫台吉了?這八杆子打不着啊。

  孫一問:“愛新金國的新頭領,為什麼叫黃台吉?”

  琪琪格、通訊兵也疑惑了:“沒有啊,愛新金國的頭領叫阿巴海!”

  看來史料有什麼地方搞錯了。

  有學文科的朋友曾告訴孫一,明史有兩個不可信:

  崇祯一朝的正史被嚴重歪曲,不可全信。

  滿洲為了證明祖先的榮譽,利用修《四庫全書》之機,把明人關于建州、女真14世紀到17世紀中期的記載,全加以禁毀删改,僅留下“三仙女創立滿族”,“努爾哈赤母親吞鳥蛋十三個月生努爾哈赤”的滿州版本,全不可信。

  從邏輯上推論,皇太極叫阿巴海倒是絕對符合努爾哈齊的起名傳統。他的十六個兒子們就成了楚鷹、代山,阿拜、塔拜,湯古呆、莽古太,阿巴太、阿巴海,巴布太、巴布海,德格勒、阿濟格,賴木布,多衮、多多,費揚古。完美發音!一般牛人都有些偏執,努爾哈赤也不會例外。

  尤其是去掉兩頭,中間的阿拜、塔拜,湯古呆、莽古太,阿巴太、阿巴海,巴布太、巴布海,簡直就是“魔裡海、魔裡壽、魔裡青、魔裡紅”四大天王的配套班子八大金剛,阿爾泰語系發音陽氣十足霸氣側漏,可以想見努爾哈赤生這八個兒子時正值壯年雄心勃勃。

  德格勒、阿濟格、賴木布明顯多了些陰柔,可見努爾哈赤這時已然經過滄桑。

  最小的三個兒子多衮(小獾子)、多多(小寶寶)、費揚古(老幺)一聽就知道努爾哈赤老年得子,舔犢之情悠然而生。

  恐怖的是,努爾哈赤的兒子們,這次草原大戰幾乎都來了。

  尤其是第八子黃太極阿巴海,簡直就是戰神。明朝豬一樣的将領,到了他手裡,能把大明朝從北推到南!

  孫一問通訊兵,“你叫什麼名字?”

  通訊兵答:“我叫狗剩之”。

  典型的東北話,子之不分。

  孫一對賈道士道:“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長自家威風,滅敵人士氣,就是心戰。這個狗剩子是個寶貝,你要多和他聊聊,愛新金國将會是個大對頭。”

  ——————

  參考資料(與情節無關,不感興趣的讀者可跳過)

  努爾哈赤和黃太極的名字

  努爾哈齊意為野豬皮,出自金啟棕先生。

  金先生姓愛新覺羅氏,名啟棕,字麓漴,為清乾隆帝第八世嫡孫,著名滿洲學、蒙古史專家,中國女真語言文字研究奠基人。

  金啟棕曾箋示說:“幼時曾聞滿文專家含親松賢前輩說過,努爾哈赤系’野豬皮’之意,舒爾哈齊為’小野豬皮’之意。”

  《國榷》永樂二年二月癸酉條:“置奴兒幹衛”,下注:“女直野人”。可以佐證努爾哈齊意為野豬皮的結論。

  皇太極早年譯名不定,或作“黃台吉”、“洪太極”、“洪太主”、“洪佗始”、“洪歹是”等,乾隆年間改用現譯,沿用至今。

  現代學者多認為皇太極并非其真實名字,而僅僅是其稱号,來源于蒙古貴族的稱号“黃台吉”。

  筆者深以為然。努爾哈赤的第一個接班人長子儲英被努爾哈赤親自下令處死,第二個接班人次子代善被努爾哈赤貶為庶人剝奪全部下屬,之後努爾哈赤留下的制度是四大貝勒輪流執政八旗旗主共同議政的“共和制”。一代枭雄絕不會在這種情況下容忍自己的一個兒子名字叫做“皇太子”。

  明代陳仁錫的《山海紀聞》裡,皇太極以“喝竿”的名字出現;《朝鮮王朝實錄·仁祖實錄》中,皇太極以“黑還勃烈”的名字登場。參考本章的内容,可知“喝竿”應為“可汗”。“黑”在南京話裡讀作“喝”,“黑還”就等于“喝竿”,“勃烈”即“貝勒”,“黑還勃烈”不過是“可汗貝勒”,皇太子的滿語對應罷了,隻能說明“皇太極”不是本名。

  俄羅斯漢學家G.V.戈爾斯基認為“皇太極”的本名是“阿巴海”(Abakhai)。此說曾一度被西方學界廣泛接受。筆者表示支持。這種命名符合努爾哈赤的家族傳統。七子阿巴泰,八子阿巴海,一母同胞的九子、十一子為巴布泰、巴布海。本書采用此名,随着故事展開,筆者将逐步爆些小史料支持。

  可以确定黃太極真實姓名的權威文獻,是《老滿文原檔》。《老滿文原檔》是1607-1636年間滿州金國的原始記錄,所使用的紙張,主要為明朝舊公文紙和高麗箋紙。書寫的文字,有蒙文、無圈點老滿文、半加圈點過渡期滿文,完全加圈點新滿文。現存台北故宮博物院,目前已高清原樣出版,可看到《老滿文原檔》曾被嚴重塗改,在出現黃太極名字的地方或塗抹,或遮蓋。

  這些塗改的地方,學者普遍認為滿清隐藏了不願為人所知的秘密。

  大陸保存的《滿文老檔》,是乾隆年間的《老滿文原檔》重抄(重撰)本,不足為憑。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