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簡:繁體
首頁 女頻 長河複生記

第23章 肥皂的傳說

長河複生記 大簡 2513 2024-01-31 01:15

  孫一和王悶蛋并排走在營地裡。

  要說悶蛋這個衛兵隊長,一點兒沒有當手下的意識,居然敢和力德爾爺并排走。

  不過孫一也一點兒沒有當領導的意識,兩人都覺得并排走挺好。

  幾個莊稼漢七手八腳地已經幫孫一把塌掉的窩棚重新矗了起來。奶娃受了驚吓,孫一讓楊木匠搬到自己窩棚附近住,以便照顧閨女。

  孫一叫了悶蛋,他想在營地裡走走看看,更需要理一理思路。

  必須利用自己的穿越優勢,迅速打開局面。

  孫一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肥皂――穿越客斂财的不二法門。

  皂化反應是中學化學課本裡的内容,隻要把油脂加點堿分解就行。

  穿越小說裡主人公架口鍋就能熬肥皂,先贈後賣,大姑娘小媳婦争先搶購。

  孫一開了口:“悶蛋,你們洗衣服都用什麼?”

  悶蛋答:“當然是用水麼!”

  孫一笑道:“我是說,用水洗不幹淨的時候,怎麼辦?”

  悶蛋道:“用棒槌打!”

  用棒槌打,的确是可行的,用物理的打擊使污垢脫離衣物。

  孫一再問:“用棒槌還洗不幹淨呢?”

  悶蛋回答:“餓娘會用草木灰泡出來的水洗髒衣裳。”

  草木灰水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鉀,是一種弱堿性物質,可以去除油污,關鍵是成本為零。

  孫一接着又問:“用草木灰水還洗不幹淨呢?”

  悶蛋回答:“要是草木灰洗不淨,餓娘就加一點堿面。”

  堿面就是碳酸鈉,又叫蘇打。同草木灰一樣,是一種弱堿性物質。用蘇打去頑固污漬,尤其是油污,在後世也在廣泛應用。

  其實鈉和鉀本就是同一族的元素,他們的化合物性質都極其相似。碳酸鈉、碳酸鉀基本就是一回事。隻不過草木灰中碳酸鉀含量,遠遠比不上堿面裡碳酸鈉含量。

  在明朝堿面基本都是天然産物,孫一估計食用堿面的售價絕不會太貴。

  沒成想悶蛋走到一處窪地,窪地地面上有一層白白的晶體,悶蛋抓了一把,對孫一說:“爺,這就是堿。”

  塞北鹽堿地衆多,如果隻是洗衣服的話,真是到堿地裡劃拉一點就行。

  不過,肥皂那麼高級的化工産品,去污能力怎麼也比堿面強吧。

  孫一點開了手機,查詢肥皂。

  結果讓孫一很失望,肥皂不是萬能的,隻能去除堿性污漬,換句話說就是油污。

  而後世的洗衣液、洗衣粉、衣領淨、清潔劑,是加入了多種的表面活性劑、酶、和漂白劑,才有了超級的洗滌效果。

  而且,孫一發現生産肥皂的成本很高!

  肥皂的主要原料是油脂,動物油、植物油都可以。其次是堿,堿性越強越好,但是堿主要起催化作用,消耗量很小,一斤油脂消耗的堿是以克來計算的。

  油脂在堿的催化下分解為肥皂和甘油,所以一斤油脂頂多生産一斤肥皂。

  若果考慮到實際生産不是作試管實驗,要考慮去除雜質和反應不完全,能得到的成品就更少。

  穿越小說裡,五斤豆油生産五百條肥皂,純粹是胡扯。

  後世的标準肥皂,一塊是二百五十克。也就是是說,一斤油最多生産二塊肥皂。

  實際生産肥皂,還需要消耗酒精用來混合油脂,消耗鹽用來析出皂膏,消耗酸用來中和肥皂裡的堿,還要添加各種香料。

  這樣做出來的肥皂,至少要比油脂貴,會有人買單嗎?

  孫一小心地問悶蛋:“要是能用油脂洗幹淨衣服,會有人用嗎?”

  悶蛋回答地很直接:“除非有人失了心才用!油拿來吃都不夠,點燈都舍不得,誰會用來洗衣裳!”

  悶蛋說的很對!

  曆史上肥皂進入中國後,就是因為它的成本限制了它的銷售。

  肥皂進入中國的最早時間,比較可靠的記載見于1854年英商在上海所作的廣告,這些肥皂是供應居住在上海的外國人使用的。而後,1860年上海的一些洋行開始批量進貨,銷往各地。

  肥皂輸入中國後,北方人稱之為“胰子”,華南人稱為“枧”,長江流域稱“肥皂”。直到1890末期,雖然中國商店及小攤上都出售肥皂,但它并沒有取代傳統的洗滌劑,對普通中國人來說,當時使用肥皂屬于高檔消費。

  1888年,一個英國商人寫了一份商務報告,生動叙述了肥皂在廣東的銷售情況和中國人對它的珍惜:“現在,在每家中國商店裡可以看到的另一種商品,就是肥皂。甚至在小攤子上,你都可以看到價錢較低的肥皂條。在這裡肥皂應該有廣大的市場,因為土貨品質很壞。但我不了解對于在商店裡所看到的上等肥皂會有需要。因為除了少數西人的仆役外,我從沒有遇見一個中國人使用肥皂洗臉和洗手,自然在浴堂裡是見不到肥皂的,或許高貴的婦女們會用到它,否則除非當作古董,似乎就沒有前途了。”

  1889年,廣州口岸進口肥皂的數量是4365箱,價值2334英鎊,對于廣州這樣一個輻射整個華南地區的通商大港口來說,進口這麼點肥皂真是少得可憐。

  同樣是在1889年,廣州的輪船上和旅館裡出現了小盒包裝的供旅客使用的上等肥皂,這可能是香皂。這種包裝方式本身就說明,香皂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與普通人的生活沒有密切的聯系。

  同一年,一位在長江流域旅行的外國人看到,一條肥皂被切成32片在賣,普通人是抱着一種新奇的心理在嘗試使用肥皂的。

  肥皂的真正被中國人接受,已經是民國年間了,用了足足五十年。

  在古代中國真正占領市場的高檔洗滌劑,其實是功能類似、價格低廉、綠色無害無刺激的皂角。

  甚至在後世,許多人也開始抛棄化工洗滌劑,轉用傳統的皂角。

  而皂角的加工,實在是簡單得不能再簡單。

  孫一老媽的方子就是:

  長皂角,圓皂角(無患子)敲碎,在放在水裡面侵泡大約在半小時以上,然後上鍋熬兩個小時,把渣子濾出來,涼涼就是上好的洗發水、洗碗液。

  據孫一的老媽講,皂角洗發,不傷頭發、無刺激、還去頭皮屑。

  如果配上何首烏、側柏枝、茶籽,就是中藥洗發水。

  ――總之,穿越做肥皂是沒人買的。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