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簡:繁體
首頁 女頻 長河複生記

第81章 大明金國

長河複生記 大簡 3668 2024-01-31 01:15

  孫一同一條龍、楊六郎回到營地,悶蛋已經處理完了巴特爾的事情,正美滋滋地等着力德爾爺的誇贊呢。

  孫一哭笑不得。

  悶蛋同巴特爾結盟,一緻對付土匪,這是好事。可這厮按着戲裡的套路去和人開仗,孫一隻能無語了。

  這幾天孫一發現,自己營裡的官兵普遍都沒有軍事素養。日塌天僅僅擔任過百戶,楊六僅僅擔任過小旗,他們軍事知識也限制在相應的級别上,對于規模大一些的軍事部署和後勤保障都沒經驗。

  而自己還不如這二位,這二位好賴還打過仗,孫一這輩子除了打過幾次架,連群毆都沒參加過,居然會安排眼前這位按照戲裡套路作戰的王悶蛋守營。

  而悶蛋也僅僅是運氣好,和别人結了盟,至于盟友的底細,則一問三不知。

  盟友在遠處下了營,孫一帶着悶蛋和會蒙語的一條龍,前去“表示歡迎”,順便“盤盤道”。

  原來,盟友是一批躲避戰亂的草原百姓,已經在神農河上遊半牧半耕了三年。自打他們定居在這裡,神農河對面的蘆葦蕩裡就有零星的土匪出沒。他們原本和土匪“相安無事”,土匪會定期到他們那裡“搶劫”和“綁票”,他們也習慣了定期“被搶劫”和支付“贖金”。要是對于“搶劫”和“贖金”的數量有異議,雙方還可以“協商”。但近年土匪的規模日漸增大,“搶劫”和“綁票”的次數越來越多。

  這次土匪綁了一個男孩子,要兩石糜子,“一個九”。正是青黃不接的時節,糜子還沒收獲,他們便湊了兩石荞麥和九張羊皮。沒想到土匪連招呼都不打,收了贖金居然割了孩子的耳朵,按着土匪通知的地點把孩子“找”回來後,當晚孩子就因為失皿過多死掉了。原本他們就對日益加重的負擔不滿,這次土匪不商量一下就割人質耳朵,這群草原百姓憤怒了。

  巴特爾三人當晚就紮了筏子出發,沿河而下來尋土匪要說法,更多的人會騎馬走陸路來随後到來。

  至于這群草原百姓的來曆,巴特爾隻對一條龍說了一句:

  “我們都是金國人。”

  一條龍就全然明白了。

  孫一立刻徹底糊塗了。

  此金國非彼金國,因為牽扯到草原上的曆史,說來話長。

  這時同明朝對峙的北方遊牧民族,名義上還是“元朝”,實際上已經陷入了諸侯割據的“戰國時代”。

  原來的北元分裂為鞑靼和瓦剌兩支,鞑靼位于大明正北邊,而瓦剌則西遷到了後世新疆一帶。狼山川可以說在兩部之間,也可以說是鞑靼部最西邊。

  鞑靼是成吉思汗――托雷――元朝皇帝――北元大汗一脈,可以理解為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嫡傳。鞑靼一詞,得名于大汗的本部――“察哈爾鞑靼兒”。

  鞑靼内部,同樣是諸侯林立。名義上的共主――察哈爾大汗――的影響力,僅僅局限于察哈爾本部。

  1507年(大明正德二年),黃金家族降生了一對兒龍鳳雙胞胎。

  姐姐起名叫“蒙衮兒”,蒙語“銀子”的意思。

  弟弟起名叫“阿勒坦”,蒙語“金子”的意思。

  阿勒坦十三歲就跟着哥哥南征北戰。阿勒坦的地盤越打越大,部衆越打越多。

  1547年,阿勒坦四十歲時,逼迫察哈爾部東遷。阿勒坦控制的地盤東起宣大,西抵狼山,北至沙漠,南臨長城,稱之為阿勒坦汗國,正處在大明朝大同、宣府、山西三個邊鎮的北方。阿勒坦控制的十二個部落,稱之為十二土默特。

  阿勒坦的哥哥是蒙古的濟農,相當于蒙古副汗,統治着鄂爾多斯部落,位于大明朝延綏、甯夏二鎮的北方。哥哥去世後,阿勒坦成為實際控制土默特和鄂爾多斯的草原霸主。

  為解決糧食供應,阿勒坦大力招攬漢人出塞。這些漢人中包括了明朝叛亂邊軍、逃亡的白蓮教衆、阿勒坦曆次入關劫掠的人口、以及主動投靠的邊民。

  阿勒坦對邊外的漢人政策極為寬松。“任其逐水草畜牧自便”,“歲種地不過(納)粟一囊、草數束而已,别無差役”。這些漢人因而“安土忘歸”,并以“胡俗自便”。一時間阿勒坦汗國内田畝相連,雞犬相聞,居然實現了糧食自給自足,這在遊牧部落是前無古人的偉業。當時,邊内人民“或因饑馑困餓,或因官司剝削,或避罪,故投彼中,以離此患”。出邊的人“詣虜帳趾相錯”,足見人數之多。

  《讀史方輿紀要》中記述:“嘉靖初,中國叛人逃出邊者,升闆築牆,蓋屋以居,呼為闆升,有衆十餘萬。南至邊牆,北至青山,東至威甯海,西至黃河岸,南北四百裡,東西千餘裡。一望平川,無山陂溪澗之險,耕種市廛,花柳蔬圃,與中國無異。”

  阿勒坦汗國境内的漢人将阿勒坦汗國意譯為――“金國”,将阿勒坦汗意譯為――“金汗”。

  金國不僅農業發達,基礎建設也持續發展。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阿勒坦汗派人到邊境招收木工、畫工、鐵工,“往豐州蓋城”。嘉靖三十六年,修建五座塔和八大闆升。嘉靖四十四年“修大闆升城”。隆慶六年(1572年),仿元大都建庫庫和屯。

  金國的漢人知識分子為阿勒坦出謀劃策,制定規章,制定了完善的法律體系――史稱《阿勒坦汗法典》,又稱《金汗法典》。

  隆慶四年(1570年),阿勒坦汗的孫子因為一個女人突然叛逃到大明的大同鎮要求“政治避難”,這一事件深刻地改變了阿勒坦和大明朝的長期敵對關系。

  雙方劍拔弩張的同時開始談判,最終的結果就是史上的“隆慶議和”、“俺答封貢”(明朝将阿勒坦音譯為俺答)。

  明朝交還阿勒坦汗的孫子,阿勒坦汗則引渡九名白蓮教高級領導。

  明朝開放十一處邊市作為“市賞”,阿勒坦接受明朝的冊封為“順義王”,每年冬至接受大明朝頒發的曆法。

  金國中的漢人自此稱阿勒坦汗國為――“大明金國”。

  大明朝對阿勒坦往來漢語文書中,亦稱其為“金國”,故而“金國”的叫法得到了官方認可。

  阿勒坦汗晚年慈悲為懷,皈依了主張“不殺生”的黃教――藏傳佛教格魯派。

  阿勒坦汗國成為愛好和平的國家,長城内外“無用兵之患,沿邊曠土皆得耕牧”,“民老死不識兵革”。

  大明金國經濟建設蒸蒸日上,大明朝的鐵匠、木匠、柳匠、毛毛匠、首飾匠、氈匠、畫匠以及小商小販湧入,使“金國”的手工業和商貿得到空前發展,是當時遊牧地區中最發達地方。

  大明朝的“譯者”,把字譜、孝經翻譯成蒙語,親自悉心教導阿勒坦汗的子孫學習漢字的同時接受大明文化。相當多的胡人,都取了蒙漢雙名,阿勒坦汗的一支後裔,取漢姓“金”,還排了漢字族譜,一直延續到後世幾百年。口内的貧苦百姓舉家出塞,絡繹不絕遷往金國。出邊的漢人不少改用蒙古名,還娶蒙古族婦女為妻,子女多取蒙古名,如劉巴特爾。

  夷漢雜處的大明金國持續了六十年的和平興盛,一直到五年前(1627年,崇祯登基年)被滅國。

  ――――――――――

  參考資料(與情節無關,不感興趣的讀者可跳過)

  被“遺忘”的大明金國

  因為另一個金國最終當政的原因,本章所述的大明金國,被曆史選擇性的“遺忘”了。

  但畢竟隻是幾百年前的事情,還是有許多鐵證,在提醒後人那段和平時光。

  内蒙古土默特右旗美岱召鎮的美岱召,1565年主持興建的,初為阿勒坦汗國的都城,1606年改建成寺廟。美岱召大門匾額上面刻有“皇圖鞏固、帝道鹹甯、萬民樂業、四海澄清”,落款“大明金國丙午年戊戌月己巳日庚午時”,時間換算後是萬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

  有人非說,這裡的大明金國中的“大明”,不是大明朝,而是“大光明”的意思。這是不顧曆史環境的硬拗。舉個例子反駁一下:在天安門上挂塊匾,上刻“美國”兩個大字,然後說這是“美麗中國”的意思,有誰會信,有誰敢刻?

  ――――――――――

  參考資料(與情節無關,不感興趣的讀者可跳過)

  土默特的金姓蒙古人

  現代土默特分為東西兩支,西土默特在呼和浩特老家,東土默特在遼甯。公元1629年,皇太極将部分土默特人東遷入遼東大清老家自己眼皮底下看管起來。從皇太極到康熙初年,清政府将土默特青壯年“共遷入遼東72750人,并設兩固山”,地域為現在遼甯北票、朝陽地區和現在遼甯阜新蒙古自治縣。東西土默特都有金姓蒙古人,大部分老輩金姓土默特人都有蒙漢兩個名字,而取漢式姓名時,都按字譜取名,而且所排字譜相同。東土默特金氏先人留下的一些口傳:“東土默特的金姓蒙古人是從歸化城遷來的,與西土默特金姓蒙古人是同宗”,“金姓蒙古人的祖上是台吉”,“金姓蒙古人之間不得通婚”。他們還說:“祖上在歸化城居住時,天氣晴朗的時候,站在房頂上可清楚地看到南邊的一座大土堆(昭君墓)等;西土默特金姓老人也有相似的口傳,如:“東西土默特金姓蒙古人為一家”,“早年金姓蒙古人在土默特原有十三門子,後往東、往北遷走了幾門子”。根據上述兩地相互印證的口傳,可以确定東西土默特金姓蒙古人是同祖同宗,他們均系俺答汗的後裔。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