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歲計其所出而度其所用,轉運征斂送納,皆準程而節其遲速。”舊唐書職官志二
度支部尚書韓斌出身颍川韓氏,是太學博士韓融的族親。其本為尚書郎,因為與侍中荀攸、雍州刺史鐘繇等颍川人有舊,故而在度支部設立之初便被人薦舉。皇帝當廷策試之後,發現對方确有賈人心計,善理财貨,遂拜為尚書。
此時韓斌應聲說道,冷峻的相貌與他的聲音相得益彰:“臣以為,譬如臣先前所舉等例,朝廷一年不宜耗費如此之巨。大司農、少府算計失實,宜重新散籌,再做計較。”
然後他又從往例、現實等各方面開始論述、計算出了幾個數字,推算出朝廷的開支用不了那麼多錢,至少能節省千萬。如果不是看在劉和與張昶的面子上,韓斌有所保留,不然這話都可以點出他二人有意虛報開支,徇私舞弊了。
“有司算計支費,為防不時之需,往往都會多算一些,免得急時無餘财可用,要另外索取。這是因循之舉,無可指摘。”看着惶恐不安、心懷惴惴的張昶與劉和,皇帝沒有表現出不悅的神色,反而主動為張昶等人開脫起來。
“唯,是臣等疏忽,失于算計,在此贻笑于諸公了。”見皇帝沒有怪罪的意思,張昶松了口氣,此刻他已經放棄了起先的初衷,隻想着盡快補救:“請陛下容臣等回去後重算支費,交付聖裁。”
話甫一說完,他便忍不住擡眼看了看四周,隻見除了侍中荀攸、水衡都尉周忠、度支部尚書韓斌以外,其餘各人俱是面色凝重,不說司徒馬日磾、就連司空趙溫的神色都有些不甘像是眼看着一件利器操于他人之手。
果然,皇帝聽了張昶的話,不以為然的搖頭道:“朝廷明年的支費再度算好以後,爾等且先交付度支部審計,待韓質節确認無誤,再呈遞禦前。”
韓質節就是韓斌,他所負責的度支部在皇帝的設置下,掌管全國财賦的統計和配置,以及财政核算與會計核算、組織審計每年預算執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況的權力,是朝廷最高财計部門。
皇帝今天特意召來承明殿的這些宰相,以及少府等負責财政的具體官員,不僅是為了預備來年的災情,接受财政報表。更是為了将鋪墊已久的度支部正式推到台前,在從今往後形成一個财政收支預算審計、制定、監督的流程與規矩,徹底杜絕以往朝廷花錢沒有章法的陋規。
“度支部設立之初,便對朝廷各處每一分用度都進行審核,不僅是大司農、少府,連同太仆、太常等官署,凡有所支取,定要詳細列出緣由、用處、錢數等名目,交由度支部審查核實。核實無誤,便呈遞禦前,诏準撥付。若是核實不過,大司農與少府等官便不予撥付,如此方能避免浪費錢貨。”皇帝悠悠說道:“諸公以為如何?”
一些小數目的錢财調度,比如簡牍筆墨用具的花費之類的,皇帝沒有那個精力與時間去過問,打算直接授權給度支部自行處置。至于财政預算、或者是大工程、大項目的錢财調度,皇帝就得在度支部審核之後,再行決定是否通過。
至于度支部如何得知官署上報的錢财中哪裡存在貓膩、哪裡存在漏洞,這就得征辟一些熟知數術、賬目的官吏、以及得由平準監提供詳細精确的市價等資料了。
馬日磾等人相互看了看,猶疑着說道:“陛下睿鑒,隻是臣等以為,其中未免有些繁瑣,或許會耽誤急事。而且譬如一處動工,他官請撥付十萬、度支部審計不予,彼此意見龃龉,又該如何?”
“事有輕重緩急,若遇急事,則當按特例辦理。”皇帝畢竟是在後世管過一家公司的,熟悉出納、會計、審計等财務工作、對于底下人報賬時做的貓膩也清楚得很。他知道衆人心中的顧慮,輕松一笑,應答道:“若是意見龃龉,則以度支部為準,若該官還是不服,可上疏陳情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