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平三年(1000)冬至,皇宮舉行朝會儀式,文武百官全在場,如此莊重的場合,但見宰相張齊賢衣冠不整,冠冕不正,搖搖晃晃,酒氣熏天,“幾颠仆殿上”,顯然是喝多了。
禦史中丞見狀,立即站出來,彈劾張齊賢失儀。
張齊賢解釋道:“天氣寒冷,以酒禦風寒,沒想到喝醉了。”解釋歸解釋,身為宰相,為百官表率,如此失态,實在太過分。
真宗道:“卿為宰執大臣,何以率下?朝廷自有憲典,朕不敢徇私,聽後處理吧。”
凡事有方寸,做事有規矩。《孟子》雲:“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規矩是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無論你是哪一個。我是可愛的麻煩,想成為你甜蜜的負擔。不講規矩,門都沒有。
正趕上西北黨項的李繼遷又起幺蛾子。靈州知州、隴州刺使李守恩及陝西轉運使、度支郎中陳緯運送糧草過瀚海(今甯夏靈武以南),被李繼遷攔劫。李守恩、陳緯雙雙戰亡,二十萬石糧草被洗劫一空。
李繼遷在天高皇帝遠的西北大漠,繼續不斷地碰瓷和加速玩火。這一回,真宗徹底看清了李繼遷的嘴臉,這厮就是個人渣,必須把他做掉,否則給多少肥肉都填不飽他的私欲。
西北之事懸而未決,搞得真宗寝食難安,他想找一位得力的幹将去西北主持大局,派誰去,正在斟酌。
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張齊賢的性格就屬于那種大大咧咧的類型。不然的話,從前落魄時,他也不可能氣定神閑地跟強盜混吃混喝,攔禦駕求蹭飯。
要說幹飯哪家強,大宋宰相齊賢張。孔子曰:“食不厭精,脍不厭細”,張齊賢對此不甚講究,他隻求能吃飽。
張齊賢的食腸寬大是出了名的,他的飯量到底有多大?在安州為官時,同事見到張大人吃飯,吓了一跳,有官員給他做過一個測試。
開飯了,張齊賢這邊一入座,就甩開腮幫子,撩開後槽牙吃開了。他每吃一樣東西,廚子就在桶裡放下同樣分量的食物,最後大桶都要溢出來了,張大人還在大快朵頤。
經過測算,大桶中的食物,就算是二十個衙役一頓也吃不完。
說張齊賢是大宋朝“幹飯”第二人,沒人敢說第一。大肚能容,正應了那句話,宰相肚裡能撐船。
自太平興國元年(976)中進士,步入仕途,無論是在地方為官,還是入朝拜相,張齊賢都善于用事,敢于擔當,政績卓著。
張齊賢的母親孫氏八十多歲了,被封為晉國太夫人。每次孫太夫人進宮,太宗趙光義都會稱呼她為婆婆,還贊歎她多福和長壽,有個好兒子。
男兒不展風雲志,空負天生八尺軀。雍熙三年(986),遼軍反攻代州,楊業戰死,太宗訪求近臣作為策應,張齊賢主動請纓,任代州知州,與潘美一起統領邊疆軍隊。
雖然沒有史料可以證明張齊賢熟讀兵書,不過,張齊賢能根據戰場形勢的瞬息萬變,做出相應的對策。他親自指揮土墱寨之戰,大敗遼軍,此後又多次與遼軍作戰,均有戰績。
幹飯能力強,為官能力更強。足智多謀,運籌帷幄,文可治國、武可安邦,放到哪兒,張齊賢都是一頂一的能人。
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三天後,真宗下诏,免去張齊賢相位,罷為兵部尚書。
太宗趙光義當年派王繼恩平定王小波、李順起義,王繼恩攻占成都,太宗召集群臣議功。中書省建議拜王繼思為宣慰使,太宗認為宦官不宜幹政,宣慰使是國政之本,不可授于宦官。讓學士張洎和錢若水在宣慰使之上,策劃出一個新官名——宣政使,授予王繼恩。
真宗決定效仿老爹,為張齊賢量身定制的一個新職位——安撫經略使,掌一路軍政之事,權力堪比節度使。
擢升兵部尚書張齊賢為泾、原等州軍安撫經略使,即刻前往西北赴任。
安撫經略使,後正式更名為經略安撫使,稱帥司。
溪流遇不到頑石,就激不起生命的浪花。實際上,像張齊賢這種文官當中的戰鬥雞,并不适合老是在京城待着,無所事事,做一個無趣無聊的京官,他更适合去處理各式難題,去攻堅。
仕途起起落落,人生才會更加出彩。與其躺在溫柔鄉裡長贅肉,不如馳騁疆場,成為一個有故事的人。
我站立的地方就是大宋,我什麼樣,大宋就是什麼樣。對張齊賢而言,這一回,他又可以運籌帷幄,決勝千裡。
◆瀚海劫糧
黨項首領李繼遷是個反複無常之人,他最擅長的就是兩面三刀,打擦邊球,出爾反爾,不講武德。
他對宋廷趙官家的心思拿捏得死死的,你大宋朝廷要的就是讓黨項各部做個順民,不搞獨立,不稱王,最好能聯手,共同對抗北面的大遼。
至道元年(995),軍師張浦出使宋廷,被太宗趙光義扣留開封,李繼遷索要無果,這幾年,讓宋廷一直為此割肉流皿,付出了不小的代價。
至道三年(997),真宗趙恒即位後,李繼遷上表表示恭順,并請求朝廷賜還祖宗基業夏州等地,放回自己的謀臣張浦。
在開封被看管的這三年,張浦也沒閑着,他研究分析趙家皇帝的心思,琢磨查究大宋稍有名氣的文臣武将,對黨項的未來也做了一番徹底的規劃。
張浦為李繼遷做的第一個五年規劃是:向宋廷示弱臣服,養精蓄銳,團結各部,占據五州,建立黨項自己的政權。
為了讓李繼遷臣服,朝廷必須拿出誠意。可以說,放回張浦,這是标準的放虎歸山。真宗權衡再三,答應李繼遷的請求,并恢複他的賜名“趙保吉”,授夏州刺史、定難軍節度使。
夏州,在十五年之後,又重歸李繼遷。
張浦平安歸來,李繼遷從此再無顧忌,狐狸尾巴也沒什麼好掖掖藏藏的了。對付這個乳臭未幹的小皇帝,李繼遷覺得自己用一根指頭就足夠了。
張浦及時制止了李繼遷這種野蠻思想的蔓延。李繼遷做事情,從來都是大蘿蔔就酒——嘎嘣脆,什麼對自己有利,李繼遷就做什麼。為了實現更大的抱負,這次,他聽從了張浦的建議,這兩三年,還是要守點規矩,給趙家皇帝一點面子,韬光養晦,收起利爪,積蓄力量。
說歸說,沒有人能讓一頭野獸完全吃素。李繼遷受任夏州刺史後,仍時不時地在邊地進行擄掠揩油,與宋廷之間的小範圍沖突從未停止過。
鹹平三年(1000)九月,隴州刺史、靈州知州李守恩和陝西轉運使、度支郎中陳緯從慶州往靈州運送糧草。李繼遷得知後,在瀚海設伏。
漫漫黃沙,寸草不生,糧隊迤逦而來。李繼遷率萬餘鐵騎突然殺出,李守恩、陳緯兩位主将慌忙下令迎戰。
黨項兵将宋軍和糧隊團團圍住,李守恩、陳緯兩位主将奮起反擊,終因寡不敵衆,雙雙戰死。李守恩的長子李廣文、弟弟寄班李守忠等全部陣亡,二十萬石糧草被李繼遷悉數笑納。
李繼遷奪取了宋軍的糧草,大獲全勝,蕭太後和遼聖宗耶律隆緒很快就得到這一喜訊。遼國就是想利用李繼遷把大宋拖入戰争的深淵,甚至拖死在西北戰場,自己才可以不斷地在河北收割一波又一波的韭菜。
遼聖宗立即遣使褒獎李繼遷,并封其長子李德明為朔方節度使。
朔方節度使,又稱靈州節度使,是唐玄宗李隆基于開元九年(721),為防禦後突厥所設置的天寶十節度使之一。
未得其地,先得其官,大遼使的這是“驅虎吞狼之計”,目的就是讓李繼遷繼續跟宋廷死磕,盡早拿下靈州,讓兒子之職實至名歸。
契丹封自己的兒子為朔方節度使,李繼遷大喜,自己正有攻取靈州之意,與大遼的想法不謀而合。于是盛情款待遼使,并派遣使臣到遼國進貢。
◆以蕃治蕃
張齊賢走馬上任,經過一段時間的走訪調研,發現李繼遷與西部諸部族之間,矛盾重重。
敵人的矛盾,正是留給我方的機會。如果給他們官職,誘以貨利,再加以恩信,交結他們,并且以利害激發,則蕃部族長,無不傾心,為朝廷效力。于是立即向真宗上表進言,以蕃治蕃,以夷制夷。
請求封潘羅支為六谷王,則泥埋等族,西南遠蕃,不難招集。西南既受命,而邊緣之軍勢大張,則鄜、延、環、慶之淺蕃,原、渭、震戎之熟戶,自然歸化。
真宗覺得言之有理,即命翰林院起草文書,遣使吐蕃。
鹹平四年(1001),吐蕃六谷部大首領潘羅支接受宋廷的封授,為鹽州防禦使兼靈州西面都巡檢使,統治西涼。
潘羅支決定派部下李萬山率軍助宋攻打李繼遷。奏表遞上去許久,沒有收到真宗的批示。
張齊賢和梁灏來到鎮戎軍(今甯夏固原),向知軍李繼和詢問邊疆事務。
李繼和道:“鎮戎軍為泾、原、儀、渭州北部屏障,又為環、慶、原、渭、儀、秦熟戶所依,也是回鹘、西涼、六谷、吐蕃、咩逋、賤遇、馬臧、梁家等蕃族往來交流之地。如能經常用步兵騎兵五千人來守衛,當泾、原、渭州遇到緊急情況,都在鎮戎軍會合,合力作戰,那麼李繼遷賊軍必定不敢經過鎮戎軍。
潘羅支将自己願意出兵,合力讨伐夏州李繼遷的想法告知李繼和。張齊賢立即讓李繼和給真宗上表,建議授予潘羅支為刺史。
真宗與衆臣商議,覺得潘羅支是吐蕃六谷部大首領,授予刺史,官職太輕,于是诏令封為鹽州防禦使兼靈州西面都巡檢使。
誰會想到,就是真宗這個不經意的決定,竟打開了李繼遷身死名裂的魔盒。
得到诏令和封授,潘羅支立即派遣部下李萬年率兵進讨,同時作書一封,和李繼和約定出兵日期。
四月,西州回鹘可汗祿勝派遣樞密使曹萬通朝宋,進獻名馬、駝、玉勒鞍、镔鐵劍甲、寶器。說回鹘國東至黃河,西至雪山,有小郡數百,甲馬精習,請大宋遣将統領,願意出兵幫助朝廷擒獲李繼遷以獻。
真宗下诏好言安撫,賞賜甚厚,并封曹萬通為左神武軍大将軍。
李繼遷掃蕩河西時,劫掠的羌族嵬逋等部落,趁機率千餘衆來投環州。李繼遷得知,率兵從萬戶谷趕來阻截,結果還是晚了一步。
西北黨項和北方大遼比起來,真宗自然知道孰輕孰重。李繼遷這條小泥鳅,就是撐死了也翻不起多大的風浪,頂多就是搶塊地盤,搶點糧草,對大宋形成不了大的威脅。
朝廷這邊剛剛平定了西南蜀地叛亂,此時更應整頓兵馬,加強防禦北方大遼的進攻,并不适合在西北大規模用兵。
真宗覺得,張齊賢目前統率的十二個州、軍,現有兩萬士兵,加上沿疆料柬本城等軍,又得五萬多人。如果真和李繼遷打起來,再招緻回鹘、吐蕃等蕃部,又有數萬兵馬相助。有張齊賢在,料他李繼遷也翻不了天,不足為患。
雖說張齊賢這人能忽悠,又做過宰相,但是也架不住李繼遷這條地頭蛇輕車熟路,左右逢源,南來北往,東征西殺。
雖百密必有一疏,西北太大了,張齊賢就是有火眼金睛,也有照顧不到的地方。真宗這種自以為是的馬大哈做法,一定會攤上事的。你不用找麻煩,麻煩會主動找上門來。
◆圍點打援
如果不是碰得頭破皿流,李繼遷是不會甘心放棄奪回祖業、重振黨項夢想的。
在沉寂了三年之後,李繼遷決定率自己的五萬鐵騎重啟他的雄圖霸業。在出兵前,他遣使到大遼上貢,與蕭太後和遼聖宗約定,一同出兵攻宋。
鹹平四年(1001)七月,李繼遷出兵攻下恒州、環州,再次派遣李文骥帶着貢品去向蕭太後和遼聖宗報捷,耶律隆緒下诏褒獎,聲稱将于秋後出兵伐宋。
為了迷惑宋軍,八月,李繼遷采用暗度陳倉之計,一邊繼續用自己的賜名趙保吉身份,遣使帶着高頭大馬向大宋進貢,一邊帶領五萬鐵騎殺向靈州(今甯夏靈武縣)。
靈州,自西漢惠帝四年(公元前191)置靈洲縣,至宋已有一年多年。以“洲在水中,随水高下,未嘗淪沒”,得名“靈洲”,是西北一帶首屈一指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城市。
靈州,西靠黃河,地勢險要,易守難攻。靈州原知州李守恩戰死後,順州團練使裴濟受命于危難之際,新任靈州知州兼都部署。
靈州城中兵少,裴濟自知不敵,便堅守不出。
攻城不是騎兵的強項,李繼遷也缺乏攻城的器械,如果強攻必将損失慘重,于是屯兵城下,伺機而動,圍點打援。
靈州地處黃河沖積平原,土地肥沃。雖然有屯田,由于長年戰亂,城外屯田早已遭到破壞,糧草給養都是靠内地轉運。
這麼好的一方土地,白白地閑置,太可惜了。李繼遷決定據靈州山川險要,四旁膏腴之地,調集黨項萬山等部族,率蕃卒在榆林、大定間開荒勞作,屯田耕耘,準備長期圍困。
靈州被圍,張齊賢立即上書真宗:“靈武孤城,必難固守,徒使軍民六、七萬陷于危亡之地。若靈州失陷,敵必将聲勢大增,即便多聚軍隊,廣積财貨,也難保必勝,請速調江淮、荊湘丁壯八萬,火速支援。”
清遠軍(今甯夏同心縣)據積石嶺,在瀚海中,位于環州與靈州之間的交通要道,距靈州、環州各三、四百裡,四面懸絕。在軍事上,清遠軍和靈州形成唇齒之勢,是靈州給養的中轉站。
為了切斷靈州的補給線,李繼遷決定先打清遠軍。
鹹平四年(1001)九月,李繼遷率軍偷襲了定州(今甯夏平羅縣),接着兵圍懷遠(今甯夏銀川)。
懷遠守将李贊兵不滿百,拒戰數日,彈盡糧絕,兵将全部戰死,李贊積薪自焚,身死殉國。
占領懷遠,李繼遷又連下保靜(今甯夏永甯縣)、永州(今甯夏銀川東),接着劍指清遠。
清遠知軍劉隐、監押丁贊分兵拒守,走間使到慶州請援。
慶州都部署楊瓊準備出重兵助戰,立即遭到钤轄内園使馮守規、都監崇儀使張繼能等人的極力反對,理由是“敵兵離得很近,重兵在前,進攻不利将無以為繼,所以不可全部出動。”
于是,楊瓊隻派副部署潘璘、都監劉文質率兵六千前去增援。出發前,楊瓊對二将道:“你們先行出發,我帶兵随後就到。”實際上這是楊瓊的托詞。
黨項兵發起總攻,李繼遷自己帶兵攻南門,令長子李德明帶精甲攻北門。
敵人填壕斷橋,猛攻不已。經過七日苦戰,清遠軍寡不敵衆,城中力竭,終被攻陷,兵馬都監段義開門投降。
潘璘和劉文質帶着援兵未到清遠,城已失守。在此期間,楊瓊膽怯,一直逗遛不進,不敢出兵。
李繼遷兵威益熾,越過支子平,向青岡殺來,楊瓊與馮守規、張繼能這才緩行出師。這三位懦夫用自己的行動為中國文化貢獻了一個成語叫“恇怯不前”。
聽聞清遠兵敗,順州刺史王環普道:“青岡地遠水泉,非屯師計,願棄之。”建議楊瓊放棄清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