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簡:繁體
首頁 男頻 曆史軍事 紅鸾記

第五十七章 曾國藩剿撚失敗 生罅隙分道揚镳

紅鸾記 潇騰 2270 2023-04-12 00:56

  此時曾國藩正命令曾國荃和胡林翼正面攻擊天京,天京久攻不下,慈禧太後非常着急,着同治皇帝數次連下诏令李鴻章前往天京支援。

  李鴻章擔心自已若是去了,曾家兄弟會覺得自已是在搶功,所以遲遲按兵不動。

  但是帝命不可違抗,他再三思忖,決定掉頭南下攻入浙江,結果惹惱了閩浙總督左宗棠,左上奏朝廷,告李鴻章“越境掠功“,由此開始,二人做了一輩子對頭冤家。

  五月十三日,李鴻章聞知湘軍在曾國荃的好主意領導下,辛苦挖就的攻城地道将成,又因為朝廷一再催促,遂派劉士奇炮隊及劉銘傳、潘鼎新、周盛波等二十七營會攻天京。

  十五日,曾國荃出示李鴻章發來的出兵咨劄,激示衆将曰:“你們大家都看看,這是何物?!

  這是李鴻章發來的出兵信!

  别人就要來搶功勞了,我們艱苦卓絕地打了兩年,你們甘心把功勞送與李鴻章嗎?“

  衆将皆大聲怒吼了:“不願意!願盡死力,攻克天京!“

  第二天,湘軍終于攻克天京。

  事後,曾國藩曾執手向李鴻章表示感激:“愚兄弟的薄面,全依賴着你的保全啊!”

  江蘇肅清,湘淮軍将帥均得加官進爵,李鴻章受封一等肅毅伯,賞戴雙眼花翎。

  太平天國失敗後,在湘淮軍的去留問題上,曾國藩與李鴻章采取了不同的做法。

  曾國藩在攻下天京後不到一個月,就将他統率的湘軍大部分遣散,當時,北方的撚軍起義正如火如荼,曾國藩不顧清廷責成他再顧皖省軍務的命令而毅然裁軍,固然是因為湘軍暮氣已深,更重要的是,曾國藩擔心功高震主,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

  而李鴻章則認為:老師和我都應當與兵事相始終,留湘淮二軍以防剿江南北,若大局布穩,江南江北匪患解除,仍可遠征他處。他并進一步看到目前之患在内寇,長遠之患在洋人,因此他主張保留湘淮軍的用意,不止于靖内寇,更在于禦外侮,顯然比曾氏高處一籌。

  同治四年(1865年)四月二十四日,剿撚統帥僧格林沁全軍覆沒于山東菏澤。

  清廷即任命曾國藩為欽差大臣,北上督師剿撚,以李鴻章署理兩江總督,負責調兵、籌饷等後勤事宜。

  

  曾國藩一到前線,即采用劉銘傳、李鴻章等拟定的方針,決定“以有定之兵,制無定之寇“,在安徽臨淮、河南周口、江蘇徐州、山東濟甯四鎮屯紮重兵,一省有急,三省往援。

  後來,曾國藩又在運河、黃海、沙河和賈魯河一帶分兵設防,實行“畫河圈地“之策。

  但是,一方面,當時撚軍正值勢旺,作戰快速多變,枯守堵禦一時難以奏效;另一方面,曾國藩也無法有效指揮淮軍。

  因此,曆時一年半,曾國藩督師無功,清廷不得不于五年(1866年)十一月初一,改命李鴻章為欽差大臣,接辦剿撚事務,令曾國藩仍回兩江總督本任。

  李鴻章上任後,淮軍繼續擴軍,李昭慶所部一軍擴至19營,名武毅軍此外,又借調唐仁廉馬隊3營。合計剿撚兵力達7萬人。

  李鴻章首先決定傾全力對付東撚軍。

  他雖然仍堅持采用“以靜制動“的戰略方針,但鑒于曾國藩分防太廣,難以奏效的教訓,改為扼地兜剿的戰法,即力圖将撚軍集中之于山深水複之處,然後棄地而走以誘其深入,然後各省之軍合力,三四面圍困之。

  此時撚軍分裂為東西二路。

  1867年十月,東撚軍為李鴻章所滅,李鴻章因功賞加騎都尉世職

  1868年六月底,西撚軍也為李鴻章所滅,清廷開複李鴻章疊次降革處分,并賞加太子太保銜,授湖廣總督協辦大學士。

  1870年,天津教案發生,李鴻章接替曾國藩出任直隸總督,兼任北洋通商大臣,建天津機器局。

  這期間,在連年征戰之餘,李鴻章沒有忘記他發起的洋務運動。

  1872年,也就是同治十一年底,李鴻章抓住時機,督辦創立了輪船招商局。

  這是中國第一家民營輪船公司,也是中國近代最大的民用企業。

  它承攬了朝廷“官物“運輸一半的運量,而其随後展開的客運業竟擠垮了英美合辦的旗昌公司。

  在整個七八十年代,李鴻章先後創辦了河北磁州煤鐵礦、江西興國煤礦、湖北廣濟煤礦、開平礦務局、上海機器織布局、山東峄縣煤礦、天津電報總局、唐胥鐵路、上海電報總局、津沽鐵路、漠河金礦、熱河四道溝銅礦及三山鉛銀礦、上海華盛紡織總廠等一系列民用企業,涉及礦業、鐵路、紡織、電信等各行各業。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