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國君計議已定,又得了石、甯二位上大夫的支持,那麼營中即便有些反對意見也被盡皆地壓制了下去。
最後衛國派出以甯速大夫為首的使團,與齊、宋、曹三國數次協商,不斷交涉,相互間利益的交換妥協,一個能被四國接受的初步軍略終于逐漸浮出水面。
戰役時間定在今年三月的開春之後,按軍略規定,将由齊國先行在東方出兵,派出戰車六百乘,一萬五的軍勢,做出一副擔當主攻、全力收複衛國東境的架勢,以此來吸引迷、惑住狄人的軍隊主力。齊軍或尋求戰機,或繼續僵持,務必将狄人完全拖住在東方,使之不能及時回援。
而宋、曹以及衛三國的軍隊,将在狄人地方上的守軍被撤走大半後,實施真正的戰略意圖,猛攻衛之西境的失地城池。以收複楚丘,作為整個諸侯聯軍第一階段的目标。
在于正看來,這算是個簡易版的“聲東擊西”計謀。
因為狄人連續滅亡了邢、衛二國,地盤無形中擴大了不少,所以兵力難免分散,各地城邑的守備力量也很有限。若再用計将狄人主力軍隊調走,那麼衛之西境便有極大的可能有望被徹底收複。
此次戰事當然還是以齊、宋、曹三國軍隊為主,但衛國也不能完全劃水,做個看客。誰都知道,此戰之中,衛國能發揮多大的作用,便會相應擁有多大的話語權。
于是,衛國的士大夫們也開始積極地開始招兵買馬,整備軍伍,日夜操練起來。
一時間,整個漕邑衛人營地上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了各種“大練兵運動”,士大夫們也都想借此立下功勳,好得國君賜封,重新擁有自己的城邑。
這項運動最直接的表現便是,難民營中的青壯之人幾乎被整個招募一空,搖身一變,紛紛成為了士大夫們的麾下之卒。
于正軍中自漕邑之戰後,已早就招募滿了五百青壯。他這一旅人馬招的最早,又沒人來跟他競争,整體素質自然也是最高的,可謂冠絕他人。經過這一段時間的刻苦訓練,如今已經初步有了些氣勢。
見難民營中已是無人可招,于正便也熄了繼續擴軍的想法,轉而把強軍思路放在了軍備之上,特别是營中稀缺的“甲”這一塊裝備。
“甲”,說來就是圍在人體外面用來保護身體的裝備,所以防護性是它的第一考量。
如今士人所用的甲基本皆為皮甲,那是用上好的牛皮所制成,自然價格不菲。
要做“皮甲”,于正是沒辦法搞到那麼多上好的牛皮資源的,有錢也沒辦法一下子買到這麼多。
“鐵甲”倒是在他未來的計劃當中,不過如今“鐵”還未流傳開來,按照曆史進程,一直要到戰國時期才會逐漸普及。
于正也不是沒有想法把鐵這玩意提前弄出來,說來衛國太行山中便有鐵礦資源。但如今衛國全境還在狄人手中,他沒領地,自也沒辦法安全地去煉制“鐵”。
于是于正隻能另想它法,從身邊最容易得到的資源入手,開始整辦另類的兵甲。
竹甲和藤甲是于正如今唯一能想到的具有一定防護力,且能大量廉價生産的護甲了。于正最熟悉,也是非常有名的便是華夏三國時期被諸葛亮所破的藤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