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裡看西涼,蒼茫一片天,長風知我意,吹夢到雲邊。
公元四百年,西漢名将、飛将軍李廣的後裔李暠建立了西涼王朝,疆域在今天的甘肅、内蒙古及新疆三省交界地區,這是西涼之名最早的起源。
到了李唐時期,李暠被唐朝皇室尊奉為先祖,天寶二年(743),唐玄宗李隆基追尊李暠為興聖皇帝。因其統治地區為古涼州,又位于後涼西部,故名“西涼”。
唐末五代時,居住在河西走廊西部的吐蕃部落,大部分遷移到了涼州城外的“六谷”,“六谷蕃部”遂興起。宋初,涼州吐蕃衆多部落皆受六谷蕃部大首領潘羅支統率。
潘羅支明白,遏制黨項的西進,是關系六谷政權興衰的頭等大事。要想抵禦黨項,必須建立戰略聯盟,尤其得到大宋的支持和聯合行動。
為了拉攏吐蕃,南北夾擊李繼遷,張齊賢向真宗上表,請求加封潘羅支為王爵。
鹹平四年(1001),真宗授予潘羅支為鹽州防禦使兼靈州西面都巡檢使。得到了宋朝的冊封,潘羅支終于吃了定心丸,派部下李萬山率兵讨伐李繼遷。
李繼遷的用兵買馬,必經西涼,他也擔心這條道被潘羅支給堵上,于是遣使送上鐵箭,以示結好,順便說服潘羅支歸附自己。
潘羅支殺一使,拘一使,同時奏與真宗,聽候旨意。真宗賜書褒谕,讓他們自由處置。
鹹平六年(1003)二月,潘羅支派遣咩逋族蕃官成逋到鎮戎軍,請求與宋朝邊軍聯軍讨伐李繼遷。
此時,真宗剛剛派人跟李繼遷議和,盡割定難軍五州之地,授予李繼遷為夏州刺史,定難軍節度使,夏、銀等五州觀察使。
宋與黨項剛剛握手言和,在這個關系非常微妙的時期,成逋卻來告訴宋軍,吐蕃約你聯手出兵,攻打李繼遷。
鎮戎軍知軍曹玮本人善于用間諜,有什麼樣的領導就有什麼樣的下屬。成逋沒有官方文牒,空口無憑,宋朝邊臣有理由相信,這個成逋十有八九是假冒的,說不定是李繼遷派來迷惑宋軍的間諜。于是,二話沒說就要将其拘捕,押送部署司。
成逋見勢不妙慌忙出逃,這一逃,宋軍更有理由相信他是假的,于是,就在後面狂追不舍。成逋慌不擇路,不慎馬失前蹄,跌落墜崖。宋将找到成逋的屍體,枭首傳至京師請功。
此時,潘羅支給真宗上的奏章也到了京師,真宗得知真相,龍顔大怒,嚴懲了當事官員,令渭州知州并以禮厚葬了成逋。
李繼遷聽說了這事,覺得正好借用宋軍的誤會,拉攏潘羅支。于是率領大軍自靈州出城駐紮在鏊子山,放還六谷部歸降的蕃部,并派人再次送上鐵箭給潘羅支,稱已經向宋朝稱臣,願與其結好。
成逋死了,潘羅支也很難過,但是還沒到跟宋廷反目的程度,因此對李繼遷抛來的橄榄枝,根本不屑一顧。
與此同時,潘羅支又派遣蕃官吳福聖臘入貢宋廷,感謝朝廷恩信,對李繼遷的桀骜不馴十分惱怒,聲言已集結騎兵六萬,請求宋朝發兵與之合力收複靈州。
真宗深以為然,加封潘羅支為朔方軍節度使、靈州西南都巡檢使,賜以铠甲器币。又以加封吳福聖臘為安遠将軍,次首領兀佐等七人為懷化将軍,讓他們出兵,共同對付李繼遷。
吳福聖臘在回來的時候,路過西平地界,李繼遷二話沒說,派人襲擊他的車隊,盡奪宋朝賜給潘羅支的牌印、官告及所賜衣服、器械。還好,吳福聖臘跑得快,不然連小命也搭進去了。
大宋皇帝賜予的官印、官服一應賞賜,被李繼遷給截胡了,這口惡氣潘羅支說啥也咽不下。
鹹平六年(1003)五月,潘羅支聚集六谷部和者龍等族,出兵攻打李繼遷的老巢西平府。說實話,李繼遷有點瞧不起潘羅支,結果大意失荊州,混戰之中被流箭射中,身負重傷,黨項軍大敗。潘羅支收獲了不少馬匹、铠甲等戰利品,凱旋而歸。
李繼遷兩次送鐵箭給潘羅支,向六谷吐蕃首領示好,潘羅支都沒答應。
這次潘羅支出兵教訓了李繼遷,展示了自己的實力。西涼知府丁維清覺得時機到了,可以讓潘羅支跟李繼遷坐到談判桌上,聊一聊“結盟”的事了。
◆将計就計
丁維清知道李繼遷這人就是個青皮無賴,為人處世反複無常,嘴裡吐不出三分實話,最喜歡玩的就是詐降。
就拿打仗來說吧,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被堵住了就投降,投降沒多久,逮住機會就立刻造反。如此循環往複,往複循環,沒完沒了。
說起詐降,銀、夏諸州都巡檢使曹光實,就是死于李繼遷的詐降計。
當年曹光實在地斤澤襲擊了李繼遷,獲其母妻。李繼遷自知不是曹光實的對手,便到城門外詐降。曹光實信以為真,僅僅帶了百餘騎前往,在葭蘆川遭李繼遷突襲,殒命沙場。
有句話叫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既然李繼遷兩次主動遣使送上鐵箭,丁維清決定将計就計,讓潘羅支接受李繼遷的邀請,向李繼遷詐降,逮住機會,鏟除這個狂妄之徒。
李繼遷對六谷吐蕃來說,一直是個危險的存在,潘羅支早想幹掉李繼遷,現在聽丁維清這麼說,覺得是個機會。
六月,潘羅支向李繼遷緻信,詐稱會盟修好,要求歸附李繼遷。
收到潘羅支的信函,李繼遷這個氣就不打一處來。“當初請你你不來,現在自動找上門來,我呸!門都沒有!”
李繼遷嘴上雖然這麼說,其實他心裡也發虛,擔心潘羅支這是使詐。
在西平府郁悶地休養了兩個月後,李繼遷又開始按捺不住了,他不顧自己箭傷未愈,決定出兵攻打西涼,報一箭之仇。
◆聲東擊西
《孫子兵法》雲:“善守者,藏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為了甩開宋軍,一舉拿下西涼,李繼遷決定采用“聲東擊西”之計。
李繼遷“盡籍五州丁壯,大會諸族于鹽州(今陝西定邊縣)”。他放出消息,揚言“我與西涼自來無事,向為萬山等族所誘,與之構隙,今六谷衆盛,難以加兵,不複進取”。聲稱自己即将進攻環州(今甘肅環縣)和慶州(今甘肅慶城縣)。
環州和慶州毗鄰長安,是長安城的西北屏障,真宗聞知,命在西面主持軍事的張凝嚴陣以待,同時調集西北各路軍隊馳援環州、慶州。
當宋軍在往環州、慶州集結之時,“遊擊戰專家”李繼遷卻帶着自己的騎兵,向着環州相反方向的涼州疾馳而去。
誰也沒想到李繼遷會千裡奔襲,攻打涼州。
鹹平六年(1003)十一月,當李繼遷的大軍突然出現在涼州城下,六谷吐蕃首領潘羅支大驚失色,趁亂棄城而逃。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危難關頭堪酬豪傑初心。西涼知府丁維清登上城頭,親自率兵抵抗,終因寡不敵衆,戰死當場,西涼府陷落。
李繼遷不費吹灰之力占領涼州城,大獲全勝。此時,宋軍還在向環州、慶州全力集結,得知李繼遷調虎離山,聲東擊西,攻取了西涼,一個個大眼瞪小眼,全都傻了眼。
◆潘羅支詐降
都城涼州失守,潘羅支再次向李繼遷緻信,請求會盟修好,聲言要歸附李繼遷。
軍師張浦懷疑其中有詐,建議道:“兵務慎重,貴審敵情。羅支倔強有年,未挫兵鋒,遽而降順,詐也。不若乘其詭謀未集,一戰擒之,諸蕃自伏”。
李繼遷此時占據了西涼,自恃兵強馬壯,深信潘羅支是因為懼怕自己才來投降的。說道:“我得涼州,彼勢已促,力屈而降,何詐之有?況殺降不祥,爾勿疑,以阻向化之心。”
他讓張浦帶兵先返西平,以免後患,自己這就前去和潘羅支會盟,接受他的投降。張浦怏怏而回。
會盟大會,李繼遷時刻保持警惕,嚴密防範,雙方歃皿為誓,結為同盟。李繼遷非常順利地拿到潘羅支的降表和會盟書,随後率軍返回西平府。
此時,潘羅支秘密聚集了六谷部和者龍族數萬兵馬,在三十九井設下埋伏。
李繼遷一到,西涼伏兵四起。毫無準備的黨項兵奮起迎戰,李繼遷左眼中箭,傷勢很重,在衆人的掩護下,狼狽地逃回西平府。
天道好輪回,蒼天饒過誰。
李繼遷一生狡詐,多次以詐降手段取勝,此次卻陰溝翻船,被潘羅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偷襲成功。玩兒了一輩子鷹,最後卻被鷹給啄瞎了眼。
史載:“羅支陰集六谷諸豪及者龍族兵數萬,合擊之于三十九井,保吉大敗,中流矢,奔還靈州。”
潘羅支計敗李繼遷,使黨項羌的西進計劃受挫,潘羅支因此聲望大增。
◆鹹平之治
至道三年(997)三月,真宗趙恒即位為帝。第二年,他迎來了屬于自己的第一個年号——鹹平。
鹹平,天下到處都太平之意。隋人有詩雲:“錫以蕃祉,永保鹹平。”
為什麼用鹹平?趙恒的用意很明顯,老爹趙光義的第一個年号叫“太平興國”,有其父必有其子,自己用“鹹平”,同樣也是希望天下太平,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趙恒接手的的帝國,外強中幹,北面的遼國和西北的黨項虎視眈眈,戰亂不息,國内還時不時爆發一下農民起義。就是這樣的一手爛牌,聰明的真宗也能打出王炸。
趙恒勤于政事,任用李沆、呂端、曹彬、呂蒙正等能臣,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稅收富足,人文鼎盛,人口數量亦成倍增長,統治日益鞏固,國家管理日益完善,出現了難得的治世,人們将這一時期,稱之為“鹹平之治”。
曆史總是驚人地相似,出現治世的原因,這幾點是必不可少的:
政治上君明臣良,治理有方,廣開言路,反腐倡廉;
軍事上國家統一,社會穩定,兵強馬壯,多有勝績;
經濟上愛惜民力,修養生息,降低賦稅,鼓勵生産;
文化上重視文教,厲行節儉,思想統一,團結奮進。
經濟的發展,首先帶動了人口的增加。太宗至道三年(997),全國人口是四百萬戶,到了鹹平六年(1003),達到六百八十多萬戶,短短六年多時間,人口增長了一半以上,土地耕作面積增至五億多畝。治世不治世,從人口快速增長的勢頭和土地面積都能可見一斑。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鹹平年間誠為多事之秋,天下一點也不太平。首先是北面的遼國年年來犯。其次西北的李繼遷,不斷地攻城掠地,殺傷不少宋軍,盡得定難五州之地。還有就是鹹平三年在蜀地爆發的王均兵變,對大宋王朝的西南根基也是緻命的摧殘。
一個年号用了六年,也沒能實現天下天平。
鹹平六年(1003)年冬,真宗決定明年啟用新的紀年。宰相李沆從浩瀚的書海中尋出兩個閃着金光的大字——景德。
景者,大也,指皇帝的基業;
德者,得也。《素書》雲:“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皇天無親,惟德是輔。讓别人各有所得,收獲滿滿,豐衣足食,各展其能,讓萬物各得其所,這才是真正的德。有德則得,無德則不得。德高賢人聚,德重好運來。德,既是對皇帝的贊美,也是對皇帝行為的期許和考量。
太祖朝使用過乾德的年号;趙光義對太祖說:“江山在德不在險”,然而終其一生,也不敢用這個字作年号;聰明如宋真宗者,非“德”無以彰顯自己的皇恩浩蕩,非“德”無以彰顯自己的文治武功,福德恩澤。
景德之下,皇帝厚德洪福,播于四海八荒,惠及天下蒼生。
孔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一個好的名字就是一個好的風水,人如此,國亦如此,取一個好名,可以為美好燦爛的前程錦上添花,甚至可以改變運氣。